專案企劃

[EPSON訓練教室] 關於跑步 你如何掌握訓練強度?

發表於 2015/05/08 18,634 次點閱 0 人收藏 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2015年EPSON推出不需另外配戴心跳帶即可同時感測心率、運動強度及記錄GPS路徑,更擁有同級第一超強電池續航力的光學心率跑步錶「RUNSENSE SF-810V」。但你真的了解心率嗎?為什麼我們要監測心率?心率對跑者又有什麼幫助呢?讓我們透過「EPSON心率教室」系列專題為你解答!

「進化」是人類最原始的本能,如同奧運的至理格言「更快、更高、更強」(CITIUSALTIUS FORTIUS),當我們一腳踏入慢跑這項迷人的運動時,內心自然出現一道想要跑得更快、走得更久的渴望。但長跑正如其名「長」,是一項極具纖細與耐心、要持續地累積才能有所成就的運動,對於大多朝九晚五的民眾來說,扣除每天繁瑣的例行公事,時間所剩無幾,更別說每回比賽與訓練,還得多費心神按捺枕邊人的情緒,在有限的光陰下,傳統吃苦當吃補的訓練定律也開始有了改變,我們需要更有效率地去看待訓練這件事情。

 

科學化的訓練

經濟學者是研究資源分配效率的專家,他們將人類的行為導入「量化」數據的概念,了解人類在有限的資源下,如何做出最適當的選擇和安排。追求更有效率的跑步訓練也是如此,「科學化」訓練的理論也由此而生,首要任務就是找出你的目標,這個目標要夠具體,比方以3小時30分跑完一場全程馬拉松賽,如此你才有個努力的方向,也有可供衡量的結果,而不是盲目地花時間操練自己,結果是好是壞、訓練方法正確與否,也不知道。

時間有限,如何進行更有效率的訓練就顯得更為重要(圖片來源:123RF)


接下來就是依照個人可供分配的練習時間,將練習、恢復以及生活妥善安排,達到最有效率的配置,也就是所謂「週期化訓練」的概念。問題來了,安排好訓練課表、知道要進行什麼訓練,但你要如何得知自己每次訓練是否到位?是否跑得太輕鬆導致成效不彰?是否跑得太快造成過度疲勞?

 

如何掌握訓練強度?

「配速」與「心率」是跑者衡量訓練強度最常見的兩種方式,兩者各有優缺點,但都是源自於耐力運動有氧體能的核心「最大攝氧量」(Volume per time Oxygen Maximum,簡稱VO2 max)的概念;最大攝氧量指的是一個人在陸地上能從事最激烈的運動下,身體所能利用氧氣的最大值,所能用的氧氣越多,代表心肺能力越好,越足以負擔高強度運動時身體所需的氧氣、廢物代謝、與能量輸送。

強度

最大攝氧量百分比

E

59-74%

M

75-84%

T

83-88%

I

95-100%

R

105-120%

最大攝氧量由最高到有氧運動下限的59%,可依序分為E(有氧耐力)、M(馬拉松配速)、T(乳酸閾值)、I(攝氧能力)、與R(爆發力)等五個強度區間(表格來源:Jack Daniels' Running Formula) 


最大攝氧量的測量必須仰賴專業的儀器得知,通常是在實驗室內才能測得,有了這項數值之後,便可以推估不同訓練的強度區間,依照訓練目的明確掌握強度。但要隨時取得個人的最大攝氧量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般民眾還是得輾轉透過各區間下所對應的跑步速度:「配速」或是心跳高低:「心率」來評估訓練強度。


在訓練和比賽中常透過配速來掌握強度,但你所看到的數字,是否確實代表當下的體能狀況呢?(照片來源:123RF)


「配速」是最簡單的強度指標,強度越高跑越快、強度越低跑越慢,很好理解,我們也可以藉由跑步測驗推估各區間的理論配速,但以配速去衡量訓練強度會有個問題,就是體能是個連續的動態,這個月的5分速,和下個月的5分速,對你來說很可能是不一樣的強度區間,若非經過定期且持續地記錄和測驗,你很可能總是跑在「自我感覺良好」的狀態,而沒有練到該練的區間。

 

再者,若遇到上下坡的賽事或是身體感到疲累之時,配速無法真實反應身體當下的狀況,上坡因肌力負擔較大,你可能已經很喘了,若還是維持跟平地一樣的配速,那肯定會過於吃力,而身體疲勞時,即使是跑在往常輕鬆的配速,也可能特別辛苦,如此一來,你就無法針對路況或身體反應做出明確的調整,訓練效果當然也跟著打了折扣。

 

進化從「心」開始

為了讓大眾運動愛好者在沒有教練的協助下,也能進行更有效率的訓練,利用「心率」作為訓練強度指標的運動科學理論也隨之出現,心率指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與頻率(beat per minutesbpm);當人們從事較高強度的運動時,身體為了輸送更多的血液與能量、並排除更多的代謝廢物,心臟搏動隨之提升,加快身體血液流動的速度,換言之,心率真實地反應了當下身體對於血液輸送的需求、也就是體能負擔的狀況。

 

強度

最大攝氧量百分比

最大心率百分比

E

59-74%

65-79%

M

75-84%

79-89%

T

83-88%

89-92%

I

95-100%

97-100%

R

105-120%

 

(表格來源:Jack Daniels' Running Formula)

 

現今的運動錶除了在硬體上能更準確便利地監測心率,在介面上也能依照使用者的需求調整強度區間;以EPSON 的心率錶款為例,預設的五個區間由30-240 bpm,每個區間間格10%,對於專業跑者來說,可依照測驗結果和馬拉松訓練需求,自行調整區間分佈(圖片來源:EPSON)


聞名全球的跑步教練Jack Daniels在《丹尼爾博士跑步方程式》一書中(見上表)介紹了「攝氧量」與「心率」對應不同訓練區間的量表。在開始訓練前,我們也必須先透過測驗,掌握自己的最大心率,才能推估各個訓練區間的心率數值。

 

有別於最大攝氧量的量測,測驗最大心率可說是容易得多,最常用的方式是漸增強度運動測試,跑者可以透過30005000公尺的測驗來進行,戴上心率錶,充分熱身後,以舒適的速度起跑,約進行1/3的里程後,逐漸加速到「很辛苦,但是還可以繼續維持」的強度,維持這樣的強度直到倒數1/3的里程,試著再提升一些速度,並盡全力以最高速通過終點,在這樣的測驗下,終點前的心率應會相當接近最大心率,建議測驗可以在操場上進行,以減少環境和坡度的干擾。


Jack Daniels也提供另一項檢測的簡易辦法,找一段坡度中等的道路,上坡衝刺、下坡緩跑,每趟約跑2分鐘,若你發現這趟跑完的心率比上一趟來得高,就再進行下一趟的測試,直到心率無法再上升為止,那麼最後得知的數據就是你的最大心率。

心率錶的技術越來越進步,以EPSON SF-810V心率錶為例,透過錶背光感應的心率監測裝置,捨棄傳統心跳帶的不便,讓使用者能更簡便地透過科學化訓練來提升訓練成效。(照片來源:Fish)


從心率評估訓練強度最大的好處是,它除了能精準量化體能、掌握訓練強度,也能反應跑者當下最直接的體能負荷,舉例來說,當你參加一場坡度高低起伏的比賽,在上下坡時就難以明確地用同樣的比賽強度而跑,不是上坡太快超過負荷、就是下坡太輕鬆而影響成績,若能有心率作為參考依據,你就能在相同的體能負荷下,維持一個具有競爭力的速度。


專業運動錶多半搭配完善的雲端記錄平台,讓跑者能在運動後有系統地觀察並記錄訓練狀態,便於追蹤和調整訓練內容(圖片來源:sssun)


而現今市面上的跑步錶科技也越來越進步,傳統的心率測量功能早已不再稀奇,如今更有光感應心率監測、步頻與步幅監測等更便利詳盡的功能,讓一般民眾可以藉由心率跑錶雲端記錄平台,觀察每次訓練的跑步「配速」或是「心率」分佈,藉此來評估訓練成效,如同擁有自己專屬的教練一般。

 

掌握訓練強度 抓準配速與心率

Jack Daniels在《丹尼爾博士跑步方程式》一書中談到訓練的最高境界:「盡可能以最少的訓練量,達成最佳的成果」,要進行有效率的跑步訓練,必須先掌握個人的訓練強度,將強度「量化」、成為有憑有據的數值。量化強度的方式不外乎就是藉由「心率」與「配速」評估,心率的好處是它是最真實反應體能狀況的指標、避免過度訓練而且方便測量。

 

專業跑者對自身的運動強度感受較為敏銳,常用配速作為訓練強度參考,如今隨著不需心跳帶的運動錶款陸續推出,讓專業跑者更多了一項客觀的運動強度參考依據(照片來源:運動筆記)


不過心率訓練也不是萬無一失,心率可能會受到環境與心情的影響,而產生些許的誤差。所以掌握身體最佳的方式,就是將「心率」與「配速」相互參照,更重要的是聆聽身體的聲音,透過量化數值與自我體感,找出最佳的訓練方程式,如此就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延伸閱讀:[開箱]甩開胸帶束縛Epson SF-810V光學心率錶大比拼



以上文章由EPSON贊助刊出,更多RUNSENSE請見「精準心率 讓進步被看見」,跑者使用分享都在「RUNSENSE心得」。




*跑步裝備 盡在運動筆記* 

往下滑看下一篇

抵達終點!沒有更多文章了!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