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企劃

【傷痛防護】克服膝傷 3 大重點 伸展、訓練、護具缺一不可

發表於 2016/06/28 77,861 次點閱 0 人收藏 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俗話說「人在江湖跑,哪有不挨傷」,特別是跑步屬於長時間仰賴下肢的運動,往往搜尋跑步關鍵字,馬上跳出的不外乎「膝蓋痛」、「跑者膝」等相關文章,而放眼望去,現在的跑者在裝備上除了求帥,膝蓋周邊護具似乎也成為必備配件之一,而這也不免讓許多人產生「跑步等於傷膝蓋」的迷思,特別是初跑新手更容易因此卻步。

的確,膝蓋傷痛在跑步族群當中,佔了多數比例,但好發原因卻不全然是因為跑步這件事情,會有膝傷的跑者,大多是因為自身的不良習慣、過度使用及肌力訓練不足、疏於保護自己的身體而導致。這次運動筆記特別邀請任職於新光醫院的物理治療師鍾佳軒,來跟大家分享關於膝蓋傷害及訓練保健相關知識,幫助大家可以破除迷思、克服膝傷,跑得長長久久!


新光醫院的物理治療師──鍾佳軒(圖片來源:運動筆記)


 造成膝傷 2 大元兇:過度使用與肌力訓練不足 

談到為什麼跑者常有膝蓋不適的問題,鍾佳軒表示主要可分為 2 大原因:

  1. 許多跑者常因訓練過度,又疏於伸展放鬆,導致下肢不堪負荷,而引發膝蓋傷害。
  2. 因為下肢肌力訓練不足,從臀部肌群、膝關節到腳踝,一旦有其中一個部位發生問題,其他部位就會產生代償作用,進而導致膝蓋受傷。

而常聽人家說「體重較重也是造成膝傷的原因」是真的嗎?鍾佳軒說,體重較重的人相對膝蓋所須負荷的重量的確較大,但如果下肢肌力相對訓練得夠充足,足夠支撐體重所造成的壓力的話,那其實也不一定會造成膝蓋傷害,因此關鍵點仍然回歸上述所說的,下肢肌力訓練是否充足才是引發膝蓋傷害的主要原因。


造成膝傷 2 大元兇:過度使用與肌力訓練不足 (圖片來源:123 RF)


 容易搞混的 2 大膝蓋傷害: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與髕骨肌腱炎 

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

以跑者的膝關節傷害來說,最容易受傷的部位主要在前側膝關節的位置,其中又以常聽到的跑者膝(runner’s knee),也就是所謂的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Patella Femoral Pain Syndrome,簡稱 PFPS)為最大宗。

好發原因:包含髕骨不正確滑動、骨頭與骨頭之間的過度摩擦,或者是大腿外側髂脛束太過於緊繃而導致,而女性由於生理結構,骨盆較寬的關係,造成跑者膝的比例又為男性的 2 倍。

症狀:患有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的跑者,除了在跑步時會感覺到膝蓋前側,也就是髕骨周圍處疼痛以外,在蹲、上下樓梯(特別是下樓梯),甚至是久坐時,都會出現疼痛感,此時除了須將跑量減少,並儘速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外,於活動過程中也可以搭配護膝使用,以幫助穩定傷害,恢復運動表現。


如患有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可適時搭配膝關節束帶做穩定保護(圖片來源:運動筆記)


針對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鍾佳軒提到,髕骨本身是一塊浮在股骨上方的漂浮骨頭,本來就會隨著膝關節活動而移動,當膝蓋在彎折時,隨著股四頭肌的內外側協調,以及筋膜與外側支持帶的牽拉,它會產生一個 C 型的移動軌跡,而髕骨的存在主要為了幫助上方大腿的肌肉做一個很好的力臂,讓它做比較有效率的收縮。


髕骨本身是一塊浮在股骨上方的漂浮骨頭,會隨著膝關節活動而移動(圖片來源:運動筆記)


但當支持帶連結到的筋膜,像是外側髂脛束太過於緊繃,或是股內斜肌肌力失衡,導致無法與股外肌肌力相抗衡時,髕骨就會產生不正常的滑動,造成髕骨與股骨之間出現壓迫、摩擦,甚至夾擠到周圍軟組織時,就會造成所謂的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


髕骨與股骨之間出現壓迫、摩擦,甚至夾擠到周圍軟組織時,就會造成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圖片來源:運動筆記)


髕骨肌腱炎

而常被搞混的跳躍膝,學名則為髕骨肌腱炎(Patella Tendinitis),指的是髕骨肌腱的病變。

好發原因:同樣與過度使用有關,且患者多為運動過程中會有大量跳躍動作的選手,像是籃球員、排球選手等,但由於跑步時不免會遇到起伏路面,特別是跑在山路且多下坡時,髕骨肌腱受傷的機率也容易提高。

鍾佳軒也特別提到,所謂的肌腱病變,指的是由微小撕裂傷所慢慢累積而成的退化性發炎症狀,由於肌腱部分血液供應較少,一旦受傷就不容易復原,尤其是許多跑者常因當下不感覺疼痛而忽略,但當微小創傷累積成為大傷害時,就會發生病變,進而引發所謂的跳躍膝。

症狀:也因為髕骨肌腱炎與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一樣,都會有膝蓋前側疼痛的症狀,因此多數人常將兩者混淆,最簡單的區別在於髕骨肌腱炎是肌腱發炎,因此疼痛的狀況較容易產生在肌腱會被拉扯的時候,如跳躍、上樓梯等動作時,且休息時會沒有症狀,與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久坐時會疼痛的反應不太一樣,此可提供跑者作為傷痛的簡單評估。


針對跳躍膝可使用髕骨肌腱加壓帶做保護,以減少運動時肌腱被強力拉扯(圖片來源:運動筆記)


 克服膝傷的 3 大重點:伸展、訓練、護具缺一不可 

談到如何預防膝傷,鍾佳軒表示,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做足伸展,以下針對股四頭肌、腿後肌群及小腿後側的部分,現在就教大家幾個簡單的拉伸放鬆動作。

股四頭肌伸展

針對大腿前側股四頭肌,可採蹲姿下壓,或採站姿以手扶腳踝,將小腿後勾上舉,感覺大腿前側肌群拉長延伸。


 

股四頭肌伸展(圖片來源:運動筆記)


腿後肌群伸展──坐姿

坐姿伸展腿後肌群時,須將腰部打直,並將伸直那隻腳的腳背上勾,接著將雙手慢慢地朝伸直的那一腳延伸。


腿後肌群伸展──坐姿(圖片來源:運動筆記)


腿後肌群伸展──躺姿

平躺後將一隻腳向上抬起,膝蓋彎曲為起始動作,持續維持此姿勢下膝蓋打直,腳背上勾,呈頂天花板姿勢。


腿後肌群伸展──躺姿(圖片來源:運動筆記)


小腿後側伸展

以手扶牆或桌子,弓箭步後將後腳打直,後側腳掌朝前不可朝外,感覺小腿後側肌群延伸。


小腿後側伸展(圖片來源:運動筆記)


而在髕骨肌力訓練的部分,常見的深蹲、弓箭步及單腳蹲等,都是基本又容易上手的訓練動作,如想要進階,也可利用軟墊做單腳蹲,或是單腳跳上下階梯。針對弓箭步,鍾佳軒也特別提到,做弓箭步時須注意,膝蓋應保持朝前擺正,避免向左右兩側傾斜。


 

弓箭步時,膝蓋保持朝前擺正,避免向左右兩側傾斜(圖片來源:運動筆記)


另外,由於膝蓋傷害的產生,往往不只有膝蓋的問題,有時候也可能是因為臀部肌群過度緊繃,或是臀部肌力不足所導致,因此臀部的肌力訓練也很重要,例如蚌殼式、側躺腳抬高等,其實都可以加入日常的訓練菜單裡。


蚌殼式

側躺臀部及膝蓋彎曲約 90 度,腰部需要有空隙不可與地板貼平,雙腳反覆打開合併,開合動作時須注意骨盆不要跟著轉動。


 

蚌殼式(圖片來源:運動筆記)


側躺腳抬高

側躺,腰部保持一點空隙,單腳抬起反覆打開合併,開合動作時須注意骨盆不要跟著轉動。


側躺腳抬高(圖片來源:運動筆記)


亦可將一隻腳屈膝,雙腳反覆同樣保持骨盆穩定。


側躺腳抬高(圖片來源:運動筆記)


半橋式加腳抬高

上半身貼緊,骨盆維持水平,腰部及屁股稍微抬高,並將一隻腳屈膝上舉,兩邊交替。


 

半橋式加腳抬高(圖片來源:運動筆記)


如欲進階可加滾筒,切記骨盆須全程保持穩定。


 

進階動作(片來源:運動筆記)


而對於已經受傷,或是正處於恢復期的跑者,鍾佳軒也提到,除了要配合專業醫師所指示的復健步調外,適時地搭配護具,對於循序漸進地恢復以往運動水準也有很大的幫助。


 如何正確使用護膝裝備 

膝關節束帶

市面上的護膝裝備琳琅滿目,針對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常見有圓筒開口型及可調式護膝 2 種,可調式護膝以 Mueller 膝關節束帶為例,透過上下軟管束帶支撐於股四頭肌與髕骨處加強固定,減少因移動所產生的摩擦; 兩側也有軟管加強穩定性,完整包覆膝關節。而魔鬼粘調整壓力設計,除了便於自行調整鬆緊,也可承受膝蓋扭轉受力時所產生的壓力。

 

 

Mueller 膝關節束帶為開放式可調設計,可自主調整壓力鬆緊,完整包覆膝關節(圖片來源:運動筆記)


此款產品以軟性橡膠管取代墊片固定,圓滑的表面能在膝關節活動時給予每個角度均衡的受力,橡膠彈性材質增加穿戴舒適感。束帶後側採網狀透氣設計,可減少穿戴時的悶熱感,不易產生過敏現象。


  

以軟性橡膠管取代墊片固定,給予膝關節均衡的受力;後側網狀透氣設計,減少穿戴悶熱感(圖片來源:運動筆記)


髕骨肌腱加壓帶

而針對跳躍膝,也就是髕骨肌腱炎的部分,則可利用髕骨肌腱加壓帶,固定在膝蓋突出骨下方的肌腱上,以減少運動時肌腱被強力拉扯,使肌腱獲得適度的休息。以 Mueller 品牌髕骨肌腱加壓帶為例,在患部加壓處採用由骨科醫師設計的軟性橡膠管原形,除了能給予髕腱適當壓力外,也有助於維持髕骨正常的滑動。


 

配戴髕骨肌腱加壓帶時,先將膝蓋彎曲約 30 到 40 度,再將加壓帶固定在位於髕骨下與脛骨上方中間的凸出處(圖片來源:運動筆記)


雖然配戴護具難免會對活動有所限制,但對於傷後復健卻有一定的加乘效果,特別是當受傷的部位已經慢慢痊癒,卻又要讓組織可以恢復以往的肌肉收縮功能時,適時佩戴護具可以幫助跑者保護並穩定傷害,讓其能夠循序漸進式的恢復原來運動。


 結語 

最後,物理治療師鍾佳軒也總結,無論如何「預防總是勝於治療」,平時除了跑步要練,跑前的動態熱身、跑後的靜態伸展,與日常的肌力訓練 3 者皆需做充足,不輕忽、不怠惰,才是遠離膝蓋傷害、跑得長久的不二法門。


延伸閱讀:你不可不知的「髂脛束症候群」預防與保健



以上內容由 Mueller 贊助刊出。


*跑步知識 盡在運動筆記*


往下滑看下一篇

抵達終點!沒有更多文章了!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