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一個人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尾聲

發表於 2016/08/22 8,241 次點閱 0 人收藏 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幾年前,本書作者──年近半百的中年大叔托亞諾,在電視機前欣賞著倫敦奧運精彩賽事,竟然突發奇想:他要在四年內完成一個人的奧林匹克運動會!

托亞諾是作家,並非運動員,頂多算業餘愛好者(觀賞者)。他擬訂嚴密的計畫,在歐洲、亞洲、北美、南美、非洲各地,尋訪世界級的頂尖教練,接受 80 個奧運項目的魔鬼訓練。他目標明確:參加比賽,達到倫敦奧運金牌得主一半好的成績。


尾聲

*對於運動員而言,知識分子是傲慢的;對於知識分子而言,運動員是愚蠢的。該怎麼辦呢?
──貢特・赫布爾格(Günter Herburger),《跑步與妄想》(Lauf und Wahn)*


一般流行的智識與運動互斥的看法,唯有當精神與身體分屬於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這樣的說法才可能有意義。儘管這種假定是錯的,可是在德國高學歷的圈子裡,卻是明顯強烈地藐視運動。即使是那些有在做運動的人,也很少會去反省這一點。人們不會從運動的角度去解釋這個世界,縱使有少數幾位藝術家喜歡打拳擊,或是足球迷作家們會歡慶國家代表隊的比賽勝利,運動顯然很少成為主題。在我完全投入運動的這幾年,我對於這種情況比從前更感到遺憾。運動不僅訴說了許多與人類和社會有關的事,每個項目其實也是一種特殊的次文化,當中不但反映了我們的志氣史,一部關於人類渴望的歷史,它也顯露出了「遊戲人」(homo ludens)的某些特質。舉凡研究運動的人,都是在鑽研人類學。


photos of Ilija Trojanow © Thomas Dorn


運動所涉及的是個人經驗,傳媒理論家諾貝特・波爾茲(Norbert Bolz)認為:「為了有能力發表意見,人們終究必須親自下場玩一回。」我贊同他的意見,並非因為今天我已受過某些運動的專業訓練,我才呼應地這麼說。幾乎沒有純粹的運動理論家。每項主張立刻會轉化為汗水。運動可說是應用的數學和物理學和生物學和心理學……事實上,所有的學科!因為運動同時是極度簡單與極度複雜。不過,我也了解到一件是,極端的成績鮮少能訴說日常的美麗、平凡的幸福,換言之,競技體育幾乎無法在日常生活中扎根。在直接比較之下,精湛的技藝讓較為質樸的能力顯得蒼老而乏味。三個空翻加上兩個轉體無疑是項絕藝,但是它並未傳達多少在蹦床上彈跳的感覺。英國名廚赫斯頓・布魯門索(Heston Blumenthal)或丹麥大廚惹內・勒伽比(René Redzepi)的菜單都是大師之作,但是它們並未揭示任何家常便飯的滋味。


不過,業餘不能只是被打成能力不足。根據語源學,「amateur」(業餘)其實原為愛好者之意。他們的舉動相當於最美的可能,其發生只是為了它們自身,沒有任何利益,不是為了某種營生,只是單純出於樂趣。它們(絕大多數)沒有經濟方面的壓力,它們在社會日趨分割的時代裡形成社群。全民參與的運動可謂是某種形式的「公地」(common land)。


在探索自我身心極限的過程中,我不僅體會到了自己有多麼多的弱點,也認識到了人類有多麼多的面向。身體的可能性是無法被估量。我們可以拍拍自己的肩膀。像人類這樣多才多藝的生物,在動物界是絕無僅有。若就專家而言,我們人類或許在每個單項中居於劣勢,若就全能運動員而言,人類則是無與倫比。在一個專業化的時代裡去指出人類這種特質,並非沾沾自喜。尤其是,如果我們和機器較量(這或許是未來的關鍵性競爭),我們很有可能成為「萬能者」。


經常有人問我,在結束了我一個人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後,我留下了些什麼?首先是一整個櫃子的裝備。我的收藏如今已比某些運動用品店更為廣泛。其次則是我的渴望頻寬。即使日後我必然只會專注於少數幾個項目,對某些運動、某些氛圍的渴望,同樣也會豐富我的人生(例如,我雖然沒什麼機會去潛水,卻經常感受到有這樣的需求)。不久之前,我在火車上,毫無預警和來由地突然升起一股壓抑不住的格鬥欲望。我當時幾乎可以感覺到,彷彿正在用自己的雙手鎖住他人的身體,準備將對手翻過去。也許我這輩子再也不會去玩摔角,不過我將會懷念這種以及其他的運動項目,這項事實本身就已是富饒與幸福。


資料來源:《一個人的奧林匹克運動會:80個項目,4年完賽,只為戰勝最頑強的對手──自己》,商周出版。

延伸閱讀:

【書摘】四年的全奧運

【書摘】一個人的奧林匹克運動會──馬拉松篇


*跑步好書 盡在運動筆記*

往下滑看下一篇

抵達終點!沒有更多文章了!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