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事】台北馬拉松論壇 菁英跑者渴望喝采

發表於 2016/10/01 14,626 次點閱 0 人收藏 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照片來源: 官方網站)

2015年台北馬拉松首度由市政府收回主辦,是以城市為正式命名的第一年。為使臺北馬拉松接軌國際,體育局今日於台灣大學舉辦「2016臺北馬拉松國際論壇」,邀請國際城市馬拉松主辦代表與專家,包括東京馬拉松聯盟事業局長、新加坡體育理事會代表等,講授城市馬拉松賽事認證及辦理經驗,並安排國內外優秀跑者分享專業選手眼中的馬拉松,期待能透過民眾、選手、與賽會的交流,讓台北馬老店新開,走出全新的歷史。

首日最受關注的專題講座當屬我國馬拉松選手張嘉哲主持,與國手謝千鶴、新加坡菁英跑者莫英任、香港田徑總會選手徐志堅等人的經驗分享,這些好手們從競技的角度與參加眾多國際賽事的經驗,和會場的體育局人員和與會跑者詳談他們眼中的理想賽事是什麼? 以及對於台灣馬拉松賽事的建議與期待。

張嘉哲今年多次挑戰奧運門檻,其中一次就是遠赴南半球的黃金海岸馬拉松,其考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平坦的賽道與舒適的天氣(圖片來源:運動筆記)

來自新加坡的莫英任是新加坡半程馬拉松(1:07:08)與5000公尺(14:51)紀錄的保持人,他以詳盡的科學數據做為參考,表示理想的馬拉松比賽兼具賽道(course)、天氣(climate)、與競爭(competition)的''3C''優勢,才能為國際好手們所青睞;賽道應盡量平坦且少彎,天氣則最好介於乾燥的攝氏5度上下,並有不同的頂尖跑者集團可供選手們相互激勵跟隨。張嘉哲隨即補充,台北馬拉松有大部分的路線跑經河濱公園,景色單調倒是其次,最主要就是因為多彎且不時有側風影響,實在不利選手發揮。


謝千鶴曾在廈門馬拉松突破個人最佳紀錄拿下世錦賽參賽權(照片來源:運動筆記)

謝千鶴則以參加名古屋女子馬拉松和里約奧運的經驗分享,談到其實選手們在比賽後段很期待能有民眾在路旁加油鼓勵,這對於選手在體力耗盡、全力一搏、抵抗疲勞、堅持到底等比賽中可能面臨的考驗中都具有相當正面的效果,也往往能激起選手更努力地跑出佳績,謝千鶴認為台北馬拉松在路線與賽事補給配置上其實並沒有甚麼不好,因為菁英選手所要求的也不多,只要路線夠準,都是可以挑戰的賽場,但和國外大型賽事相比,比賽的氣氛就差很多,最主要是路旁幾乎沒有甚麼加油群眾,導致比賽後段往往有孤軍奮戰的感覺,也比較沒有動力全力拚搏。

此外,其他一些較為細膩的週邊安排也可以再提升,比方菁英選手的專屬集合與熱身區、特殊補給需求的安排,都能讓選手毫無後顧之憂地參加比賽,當然也更能吸引好手們前來挑戰。

身為香港業餘田徑總會贊助的全職選手,徐志堅提到他的成績並非最頂尖,而對於次頂尖的優秀跑者來說,大會配速員就是很重要的服務,也能提升比賽的專業與貼心,一場比賽有沒有廣而齊全的配速員,往往也會影響整體成績,畢竟一場比賽的規模與競爭度,可不只是看前幾名的跑者,而是要看菁英選手整體的完賽成績;大會工作人員的專業度也很重要,他以中國的比賽為例,即便是國際田協認證的金標或銀標賽事,往往也會出現引導錯誤的離譜情事發生。

台北馬拉松菁英選手是否能提升比賽競爭性,抑或只是曲高和寡、唱獨角戲?(圖片來源:臺北市政府體育局)

針對比賽競爭性與成績,張嘉哲也提到台北馬拉松目前既然沒有申請國際田協認證的確切計畫,與其花高價邀請2小時10分以內的頂尖選手,不如轉而多邀請2:30-2:15之間的好手,先提升整體競爭力與比賽參與度,並鼓勵國內選手跑出佳績,讓比賽的整體成績與競爭性更高,才能吸引更多國際好手與跑者前來參賽,提升比賽規模與話題性,為日後申請賽事認證打好基礎。


更多台北馬拉松國際論壇訊息,敬請關注運動筆記的後續報導。

看更多主題文章...

往下滑看下一篇

抵達終點!沒有更多文章了!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