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企劃

【評測】adizero Boston 6 乘載夢想的雙翼

發表於 2016/11/23 57,071 次點閱 0 人收藏 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啊,可以別再跑了嗎?」每次不管距離多遠,耗費多少力氣,踏過終點總是同樣的念頭。2012 年的此時,是個人接觸路跑的起點,當時為了拯救日漸「走鐘」的身材,一腳栽進這項迷人的運動。其實我就如同許多人的跑步經歷一樣,過去非常討厭漫無目的的慢跑,也不能理解人生何必要這麼痛苦,非得要這麼逼虐自己。沒想到後來這個坑愈掘愈深,日後的工作與生活作息,竟然都與跑步這件事情密不可分……


我常對自己說,跑步大概是人生中最後一個選項,沒想到日後的工作,竟然與這件事情如此密不可分(圖片來源:Raymond


我是跑者 i am a runner

2014 年,可以說是跑步生活與工作的轉捩點,當時報名了 adidas 所舉辦的「我是跑者(i am a runner)」訓練營,並且順利錄取,為的就是希望能在年底的台北半程馬拉松首度挑戰破 2 關卡。

訓練營是一段讓人著迷的體驗,你會接觸到許多執著的跑者,看他們如何跑步、詮釋跑步的意義,每一個人藉由自己的生命故事,形塑不同的跑者意義。最終,你也會重新檢視自我,了解自己是一位什麼樣的跑者。在這過程中,我發現:「原來,你是一位什麼樣的跑者,取決於你為了什麼而跑(#WHYIRUN)」。


你是一位什麼樣的跑者,取決於「你為了什麼而跑」(圖片來源:Raymond


我,為了什麼而跑 #WHYIRUN

「是啊,我為了什麼而跑?」這個問題直到我完成的第一場馬拉松,才有了清楚的輪廓。我的初馬選定在跑界盛名的田中馬拉松,對於許多跑者而言,田中鎮豐沛的人情味與周詳的賽事規劃,無疑是一場完美馬拉松的最佳典範。我開心的跑、輕鬆的賞玩風景,雙腳見證美好賽事的同時,內心竟然有了空缺……

是的,我絲毫沒有任何完成初馬的喜悅。其實就在比賽的一個月前,個人過於躁進,不慎傷了自己的左膝,我放棄全馬的訓練計劃,對於自己初馬的要求,就是輕鬆完(玩)賽即可。也許就是這份半吊子的心態,違背了自己跑步的初衷。


跑步也許是一種緬懷過去的慰藉,總是希望能有一個場域,能夠竭盡全力、找回青春時期奮不顧身的自己(圖片來源:Raymond


現在,我非常清楚明白自己為了什麼而跑,每一次比賽都盡可能竭盡全力、毫不保留,因為我知道,最美的風景不是兩旁的景色、也並非搖旗吶喊的加油群眾,而是如同投影片般播放的回憶片段,那是曾經淬鍊過的汗水結晶,伴隨著賽後腫脹的雙腳,一同見證自己的跑步足跡。

過程與途徑,是我找到自己的跑步核心價值,我想看見自己能變得多強、到達什麼樣的程度,這也是我為什麼跑步的理由。


我想看見自己能變得多強、到達什麼樣的程度,這也是我為什麼跑步的理由(圖片來源:Raymond


訓練營的尾聲,最終以台北馬拉松作為終結,這場比賽用盡了洪荒之力,半程馬拉松跑出 1 小時 39 分的成績,不僅突破 2 小時大關,也一口氣刷新最佳成績足足 35 分鐘。放在現在的標準,也許這樣的時間並不出色,不過跑步是一項與自我較量的運動,過程中我盡力完成教練安排的每一份課表,享受比賽的過程,這一切似乎就值得了。


茫茫鞋海中 找尋到的最佳夥伴

訓練營的第二個意外與收穫,就是拋開成見,找到一雙適合自己的跑鞋。坦白說一開始跑步的時候,我對於 adidas 的跑鞋可以說是抱持著懷疑的態度,認為這些著重設計感的國際運動品牌,出產的跑鞋就是華而不實;也像個守舊、不願嘗試新事物的老古板一樣,覺得他們大概就是都把設計跑鞋的預算都花到廣告上了吧。事後證明我錯了,而且是錯得非常徹底。


以榮耀為名 adidas adizero Boston

adizero Boston 是我接觸 adidas 的第一雙跑鞋,它以跑者熟知的六大馬拉松賽事「波士頓馬」為名,象徵速度感與百年榮耀的歷史,過去固定於雙數年推出新一代的款式。如今 Boston Boost 已來到第六代,再次要為全球的跑者們獻上驚喜。

第一次認識 Boston 的大名,其實是在友站 Mobile01 跑鞋神人 Vody 所做的測試文章。記得他測試的其中一雙跑鞋就是 Boston 2,並且給予四顆星的高優質評價,我很訝異這麼一雙跑鞋能獲得神人 Vody 的肯定,不過當時既然對於 adidas 有所成見,看完這篇鞋測,後來也沒有太大的反應,就只是先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一直到了 2014 年參與訓練營期間,才重新有著截然不同的認識。


adizero Boston 是以六大馬拉松賽事「波士頓馬」為名的經典跑鞋,2016 年底推出嶄新的第六代(圖片來源:Raymond


那時候是我第一次有機會嘗試 adidas 的跑鞋上路,心想免費的鞋子不穿白不穿,不習慣的話再穿回原本的跑鞋就好。記得當時穿著的這雙 Boston 已進化到第五代,也是首次將 BOOST 科技搭載到這雙經典跑鞋身上。由於先前從未有如此柔軟回彈的順暢體驗,當天在大安森林公園的練跑,完全顛覆我對 adidas 跑鞋的認知,忍不住立即跟隔壁的跑友分享:「欸!這雙跑鞋真不是蓋的耶!」

從此之後,似乎逐漸拋開成見,對於各家跑鞋的設計著手了解,加上工作的關係,有機會嘗試過不同品牌與類型的跑鞋,得以驗證廣告主打的功能與實際穿著的體驗是否吻合,摸索出一些寶貴的經驗,到頭來依然認為 Boston 是一雙非常推薦的跑鞋,剛好藉由六代即將上市之前,做完整的敘述與整理。


adizero Boston 6(圖片來源:Raymond


全方位的輕量跑鞋

在 adidas 的系列跑鞋中,Boston Boost 落於光譜中間,對於無法駕馭高競速型跑鞋的初、中級跑者來說,Boston 能給予舒適的緩衝與流暢的步態,避免在中、長距離的練習與比賽中,感受到雙腳的疲憊。同時,相較於 Energy Boost 偏軟的腳感,Boston 更重視輕量與穩定性,在速度、靈活性、透氣、耐用性等要素恰如其分,可以說是一雙練習、競速兩得宜的全方位輕量跑鞋。

BOOST 是所有 adidas 跑鞋的靈魂,包含 Boston 也不例外,近幾年已全面搭載到主力的慢跑鞋與籃球鞋款,相信跑友們對於這項科技已非常熟悉、不用多做介紹。它的強大之處在於能夠吸收跑者落地時的衝擊,並且提供柔軟回彈的腳感。這次 Boston 6 搭載的 BOOST 含量為 55%,配置的區域從後腳跟一路延伸到前腳掌,依舊給予跑者一個非常舒適與流暢的觸地感受(附帶一提,跑友們熟悉的 Takumi Sen & Ren,最新一代是 30%,Energy Boost 則是 90%)。


黑白相間是 adidas 的經典配色,與不同花色的跑步服飾搭配都非常合適(圖片來源:Raymond


外觀與設計是跑者最不需要擔心的環節,即使等到跑鞋退役下來,也能做平時休閒的走路鞋(圖片來源:Raymond


鞋面採取一體成型的大範圍網眼布料,提供優異的透氣性與貼合感。同時也替換上一代的麂皮材質,改善不利於清潔的詬病與問題(圖片來源:Raymond


容易摩擦與碰撞的鞋頭,使用較為堅固的材質,上頭也繡有 adidas 的字樣(圖片來源:Raymond


鞋面的做工相當細緻,能隱約看得出內部的鞋墊配色(圖片來源:Raymond


鞋墊印有「無窮的力量」(endless energy)字樣,彷彿就是跑者們穿著時的跑步體驗(圖片來源:Raymond


微裡透光的布面,擁有很好的透氣性與散熱能力(圖片來源:Raymond


充滿質感的 adizero boston 字樣,以經典賽事波士頓馬拉松為榮耀(圖片來源:Raymond


提供緩衝與避震的 BOOST 材質,是這雙跑鞋的靈魂所在(圖片來源:Raymond


足弓墊片 TORSION SYSTEM,主要目的是連接前腳掌與後腳跟,作出最自然的相互牽引與配合,降低腳踝扭傷機會(圖片來源:Raymond


STRETCHWEB 的馬牌輪胎大底,是六代一大更新重點,它決定了一雙跑鞋的耐用度與雙腳轉換的流暢性(圖片來源:Raymond


adizero Boston 6 實際測試

看完鞋子的細節,接著讓我們實際做測試。

① 穿著感受

剛拿到 Boston 6,乍看之下以為外觀與前一代如出一轍,不過只要仔細比對就能發現,鞋面網布、鞋身字樣等細節,處理的方式都比之前來得細緻;等到穿下去的剎那,才驚覺鞋舌與內裡完全做了翻新,材質的觸感貼近於皮膚,感覺像是被像是被輕柔的棉被給包覆,穿著的體驗變得更加貼合與緊密。


② 重量

重量是我在這次過程中覺得最微妙的地方,根據 adidas 官網與國外跑鞋網站的資訊,Boston 6 的重量(US 9 單腳)約落在 240 克上下,比起上一代稍重 10 克左右,其實並不算是很明顯的差異。不過實際穿著時卻發現,Boston 6 反倒是讓人覺得更加輕盈,而且整體重量的配置也更利於前進與驅動。

我拿起家中的磅秤實際一量,果真發現 Boston 6 比我先前的舊鞋輕上 15 克左右(同樣是 US 11.5)。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畢竟這雙跑鞋的訴求之一就是輕量化與速度感,也許在 10 公里內的距離感受不明顯,但是一旦訓練時間一拉長,疲勞感就會產生落差。至於重量為什麼與官方不同,目前無從得知,確定的是,作為一雙競速用或中、長距離的訓練鞋,表現非常稱職。


Boston 6 的鞋舌與內裡完全做了翻新,材質的觸感貼近於皮膚,感覺像是被像是被輕柔的棉被給包覆,穿著的體驗變得更加貼合與緊密(圖片來源:Raymond


③ 路感

這雙跑鞋我連續密集地測試了一個禮拜,接連在河濱嘗試多次的 40-60 分鐘的有氧慢跑,以及在操場的 100 公尺 × 7 趟。實際跑起來非常輕盈,不拖泥帶水,雙腳轉換的流暢度等體驗也非常理想。特別是路感的表現,比起過去,更能感受到腳掌與地面的接觸、提高落地時的知覺,不過這種接觸並不是硬直地與地面碰撞,比較像是有一層呵護的照顧。


④ 尺寸

尺寸是我覺得很重要的部分,還記得兩年前第一次穿著它時,有發現 Boston Boost 對於亞洲人的楦頭可能較為偏窄,比我平常習慣穿著的尺寸整整大上一號(US 10.5 → 11.5)。Boston 6 的版型同樣與上一代類似,挑選大一號的尺寸對我來說剛剛好,強烈建議打算入手的跑者們,必須實際到店內試穿比較準確。


adizero Boston 重視輕量與穩定性,在速度、靈活性、透氣、耐用性等表現恰如其分(圖片來源:Raymond


推薦與不推薦的理由

① 應用性強

如同先前所提,Boston 的光譜位於中間,中底落差也在 10 mm 左右(Heel-Toe Drop),能應用的範圍與族群相當廣泛,以我的跑步程度來說,月跑量大約落在 100-200 km 之間,實力算是剛脫離新手村,但又不上不下的中庸水準。一般訴求高緩衝性的跑鞋,似乎覺得太過笨重,影響腳掌上拉的速度,不過穿著高競速型的顆粒鞋投入訓練,目前的實力又駕馭不了,隔天肌肉的痠痛程度會非常有感,多半會影響到身體的恢復與接下來的課表,所以 Boston 可以說是最適合一般跑者需求的跑鞋。

當然,每一個人的適合程度不一,我多半是應用在間歇訓練、節奏跑等輕快的速度訓練,或是力拚一場重要比賽才會拿出來穿,不過對於更高階的跑者而言,我會建議可以做為假日的中、長距離,以及陡峭的山路訓練。


② 好穿、好穿、還是好穿

第二個推薦的理由是它真的很「好穿」。我認為這大概是我對於一雙跑鞋的最高評價,比起「超回彈感受、提供動能驅動力量」等浮誇的形容詞,它更能體現一雙跑鞋的意義。我很難具體描述這一點有多重要,畢竟這種全然主觀的感受,並不是引經據典、或是行銷人員強調某種特殊的科技材質就能說服人的,這絕對是需要不停的敗家以及投資時間去比較,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跑鞋。

當你有一天穿上會不禁脫口說出:「啊!還是老朋友最好」時,我想大概就是它了。


③ 不推薦理由

其實任何跑鞋都有它的定位,一旦偏離你的需求與本身條件,我會認為這雙鞋子就不適合你。例如體重偏高或是剛加入跑步行列的跑友們,比起 Boston,平常的練習我會更推薦 Energy Boost 給你;其次,如果你有一段長時間的跑步資歷,想挑選的是一雙 5-10 公里的競速鞋,也許 Takumi 或 adios 會更適合。


adizero Boston 6 乘載夢想的雙翼(圖片來源:Raymond


2016 年,adidas Boston 6 帶著它嶄新的面貌重新回歸,作為一雙以百年歷史賽事為名的經典跑鞋,Boston 乘載著許多人的夢想,彷彿陪伴著跑者踏進波士頓馬拉松的夢幻殿堂。



以上文章由 adidas 贊助刊出。更多內容請見「adidas × 臺北馬拉松 #WHYIRUN 專區」。



*跑步產品 盡在運動筆記*


往下滑看下一篇

抵達終點!沒有更多文章了!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