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看到終點那一刻! 關於「奮力衝刺與倒下」

發表於 2016/11/22 12,738 次點閱 0 人收藏 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假設肌肉疲勞是災難性的事件,只要開始疲勞我們就完蛋了; 那麼我們應該會慢下來,無法恢復速度。但很顯然,我們很清楚並非每次都這樣,多半是我們進入比賽最後階段時還能慢慢恢復速度,並奮力衝刺衝向終點。研究學界喜歡稱此現象為「最後爆發 (end spurt)」現象。這個現象的發生機制可讓我們一窺運動的控制。

你會不會覺得就算再累、再疲勞,當見到終點,身體還是湧起一股力量往前衝?(圖片來源:123RF)


如果我們運用前面提到的運動控制理論,可以知道跑步全程周邊的疲勞副產物所提供之感覺回饋會增加,但真正改變比賽最後階段表現的是心理動力和危險分數。當愈來愈靠近終點,你逼迫自己的能力會上升,部分原因是危險程度下降了;但不用太擔心會不會逼得太緊,因為已經快到終點,因此身體控制也會稍微鬆綁一些。 這時候危險性疲勞過快發生的機率已大幅下降,因此身體只要再多一點點力氣就可以了。而無氧儲備、動力/獎賞,加上大腦的安全機制鬆懈相互影響,就讓我們能奮力衝刺。


此現象也出現在研究中,驗證了比賽結束時,身體可以容忍有較多的肌肉疲勞。例如 Ugrinowitsch 及共同研究人員(2013)發現, 在比賽「最後衝刺」的階段,身體對腦部氧合不足比較寬容。此外, 我們還發現同一時間肌肉徵召增加,意思是即使疲勞程度上升,但大腦還是會讓我們徵召多一點肌肉,處理多一點的疲勞。如前面提到的,有一項研究發現,跑者最後衝刺的能力與血清素濃度關係密切。透過藥物控制血清素濃度後再次發現每件事都有關聯,血清素濃度改變被認為會影響人的動力和動機,然後不意外地,最後衝刺不只是取決於靠近終點線,也與心理動力和重要性有關。如果你前方 5 公尺有一位跑者,你衝刺的能力會比前方無人可追趕時還要強很多!看起來好像無頭的人亂衝,但其實精彩的演示 了心理和生理層面的控制。


彙整所有資訊後可以發現,想要成功的衝刺,必須要有一些儲備體力和足夠的獎賞或心理動力;如果有的話,那麼對身體的控制可以鬆綁一些。我們常在談到最後衝刺時會聯想到比賽結束前加速的能力,因此大部分時間教練是針對加速做訓練,以求提升成績。 但其實那不僅取決於我們全部的能耐,還取決於我們到了要衝刺的時候能否運用那些能耐。研究已顯示,奮力衝刺主要是加入無氧能力所致。問題是許多跑者利用很多的無氧能力在比賽中維持跑速, 到了要奮力衝刺的時刻,即使動機足夠,仍然沒有多大力氣可以提升自己的成績。因此目標應訂為有較多力氣可用,並訓練自己不容易疲勞,還沒進入最後 400 公尺之前不要貿然使用那些力氣


一切都正常時,的確就會這樣發展,但如果系統故障呢? St. Clair Gibson(2013)寫了一篇了不起的論文,說明他們如何了解比賽中跑者倒下的原因。大家應該都看過運動員進入最後的直道,然後突然走下坡,最後跛足或爬向終點線。他們推測運動員會倒下其實是動力和體內平衡控制之間爭戰的結果;當動力被迫忽視大腦警示訊號的時間超出正常時間,身體便會垮掉;然後大腦開始迫使身體停止運作並蓋過動力的影響。


倒下的程度可輕可重,可能只是膝蓋受傷或跛足,也可能完全倒下平躺在地。此觀念認為身體有 2 個安全調節系統,主要的系統包含增加疼痛感,嘗試讓你停下來,以及減少肌纖維徵召,迫使身體減速。但還有另一個系統可在前面的機制不夠時啟動,讓身體完全停止運作,那是最後一搏失敗的安全機制。身體會倒下可能是因為這樣比較容易讓血液回流,因為頭與身體等高時身體不需抵抗重力就能把血打出。


但身體不會只因為「逞強」就倒下(Collapse),一般認為起因是身體無法辨識有警示意味的回饋訊息。St. Clair Gibson 指出, 這可能是因為用來整合訊號的受器故障,或這些訊號發生減量調節。他提出一個我之前提過的範例,發生游離思維時,大腦的回饋訊息處理程序受到控制,理論上不會處理周邊的疲勞回饋警訊。


如果 St. Clair Gibson 及共同研究人員所言甚是,那麼身體倒下就只是我們最後採取的安全機制,是身體的安全氣囊。倒下讓我們能了解身體運作的內幕,讓我們知道極度疲勞和驅動時會發生什麼事。事實上運動是受到控制的。所有我們聽過的運動周邊疲勞產物仍很重要,但它們不是疲勞的禍首,只是傳遞給大腦的訊息。


這不只與我們這些科學狂熱份子有關,也開拓了增進表現的新契機。訓練不再只以生理為重點(也就是訓練自己的「乳酸抗性」),而應該納入促成運動表現的其他參數。換句話說,我們可以相當輕易地操控運動時的外在回饋,以及在對的時間控制心理動力(在馬拉松第 1 英里就開始灌輸)並在其他時間「關閉大腦」以儘量減少認知費力。如果使用得當,這樣態度轉變可以改變提升成績的訓練方式,可能會研發出新的運動來解決該問題。


新聞上偶爾會看到母親以超凡的力氣抬起壓在小孩身上的汽車,或其他類似的情況,也許就是總結以上一切運動控制的最佳演示。雖然這類故事的真實性有時受到質疑,但事實是身體的確有大量儲備力氣,如果動力和重要性都比身體的體力充足,那就可以鬆開安全機制,因為冒險是值得的。比賽時不可能發生那樣的狀況, 但如果我們可以穩定地推進,知道自己可以突破體內平衡到什麼程度,那麼我們提升運動表現的努力方向就是正確的。


資料來源:《跑步的科學與實務:如何探索極限,透過訓練達到最佳表現
作者:史蒂芬‧麥格尼斯, Steve Magness。晨星出版。

✧ 無論賽事或練習,請務必注意自己當下身體狀態,切勿逞強。


現在,運動筆記想將這本好書送給您!方法相當簡單,只要到 粉絲團貼文底下 回答問題,就取得抽獎資格。一個帳號限回答一次,不可重覆回答、答案也不得與其他網友雷同。我們將電腦隨機抽出5名跑友!填答時間:2016年11月22日(二)至 2016年11月25日(五)晚上 10 點止。


Q:你是不是在練習或賽事時,也曾有盡力衝刺、奮力一搏的經驗?簡短與大家分享吧!

A:__________來這分享你的經驗喔 )


贈書來源:晨星出版,贈品將由出版社直接寄出,活動對象僅限台灣的跑友,海外跑友恕無法寄送贈書。運動筆記保留以上活動內容修改、終止之權利。

往下滑看下一篇

抵達終點!沒有更多文章了!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