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跑者時代》殘酷又迷人的運動

發表於 2017/07/11 13,708 次點閱 0 人收藏 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英國獲獎記者艾德‧席澤歷時三年,訪問世界頂尖跑者與教練數百次,深入觀察、分析歐美重大賽事,輔以嚴謹的科學研究數據,既書寫馬拉松的歷史、運動科學,更披露這個龐大產業中最精銳跑者不可思議的堅持與野心。本書以全世界最出色的馬拉松選手之一穆泰伊(Geoffrey Kiprono Mutai)為中心,向外輻射出多位個性鮮活的馬拉松跑者,細述他們的成長與生命故事、艱辛的訓練過程,深入剖析馬拉松2小時障礙的理論和研究,並進一步呈現馬拉松運動的多重面向和發展歷史,包括首屆馬拉松、1908年倫敦奧運馬拉松、2013年倫敦與柏林馬拉松的精采賽事,帶領讀者一窺跑道上變幻莫測的賽局,以及跑者的心路歷程。

為什麼要探究馬拉松在兩小時內完賽的可能性?如果史上第一次跑出一小時五十九分五十九秒的時候真的到來了,又有什麼意義?就某個層面來說,這項成就沒什麼特別的意義。的確,憑著上帝賜予的天賦在兩小時內跑完四十二‧一九五公里,展現出無與倫比的速度、心理素質與耐心,確實是一大功績。但馬拉松賽道的長度並非整數,是一九二一年才由奧運委員會訂定、以符合一九○八年倫敦奧運的賽道長度,而後者又是為了配合英國皇室觀賽的需要才決定的。為什麼我們要在乎某個跑步天才在兩小時上下的時間跑完這段任意制定的距離?

(圖片來源:123RF)

但因為莫名的理由,我們的確在乎此一壯舉,而且它也值得在乎。四十二‧一九五公里不只是一段距離,還成為一個象徵。沒有人覺得跑馬拉松是輕而易舉的事,連職業運動員也不例外,甚至對職業運動員來說更是個挑戰。所以這個距離其實很民主,每個跑馬人都是在跟自己的極限對抗,每個人都被迫調適身體承受的痛苦,都要發揮身體的潛能。雖然每個人的天分或訓練量都不同,卻還是沒有人可以輕鬆跑完馬拉松。穆泰伊在起跑線祈禱的不是要贏得冠軍,而是要完賽。

相對地,只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意志,則幾乎每個人都能完成馬拉松。這是馬拉松很民主的第二個理由。於是,馬拉松賽事變成眾多平凡人,不論胖瘦、老少或貧富,共同挑戰的盛大活動。為對抗癌症而跑;為父親而跑;為突破個人最佳成績而跑。倫敦馬拉松的創辦者之一克里斯‧布瑞瑟(Chris Brasher)說得好,馬拉松競賽已經成為「大眾的聖母峰」。

馬拉松在今日大眾的想像裡,主要目的不是考驗選手的運動天賦,而是人格的展現。馬拉松賽已成為男男女女的嘉年華會—有些人穿著誇張的變裝前來—每個人都企圖克服個人的困難以成就大眾的福祉,或是克服大眾的困難以追求個人的福祉。

英國人羅伊德‧史考特(Lloyd Scott)或許是自虐慈善家的最極端例子。他做過不少驚人之舉,包括穿著重達五十九公斤的骨董深海潛水裝完成紐約和倫敦馬拉松。過去十年間,他為慈善團體募集了將近五百萬英鎊。英國女王頒給他大英帝國勳章(Member of the British Empire, MBE)以表揚他的募款成果時,他說這個勳章的縮寫應該是代表「瘋子、神經病、怪人」(Mad, Bonkers,Eccentric)。

跑馬熱在蔓延。現在,世界各地舉辦的馬拉松賽事超過五百場,參賽人數屢破歷史新高。但隨著馬拉松蓬勃發展為大眾活動的同時,大家不再對菁英跑者的競速感興趣。菁英賽事現在完全被東非人主宰,而且只有一位菁英跑者廣為人知,那就是海勒‧格布列塞拉希,但他早已過了巔峰期。就連馬拉松愛好者,也可能對頂尖跑者的成就漠不關心。如果你去問紐約馬拉松的每一位完賽者,他們剛剛跑完的這段距離的世界紀錄保持者是誰,大部分的人都答不出來。

除非你是少數那些對菁英級長跑感興趣的馬拉松迷(人數極為稀少的狂熱者),否則,你在任何一場世界主要賽事的起跑線上不會看到任何熟悉的面孔。你看到的只是一群瘦削、修長的黑人,胸口別的號碼布編號很前面,身上穿著跑鞋公司發的鮮豔背心制服。他們的名字很陌生,他們的故事很神祕。

對於這些人,你只知道他們的速度很快,也知道一旁膚色白皙的跑者—歐洲、日本和美國的菁英跑者,看起來同樣瘦削修長—完全沒機會贏得冠軍。東非人是馬拉松賽常勝軍,尤其是肯亞人。這一點,隨便舉一個東非人神奇的得獎數字就可以知道:二○一一年,世界五大馬拉松(波士頓、倫敦、柏林、芝加哥、紐約)的冠軍都是肯亞人,而且每一位都刷新了場地紀錄。

但是除了他們的職業,我們對這些傑出跑者到底有什麼了解?我們對他們的家鄉、家庭、喜好或惡習都毫無所悉。我們不知道是否有跑者太貪杯,或是會打老婆。站上起跑線的這一刻,可能是其中一位經歷多年艱苦訓練才讓夢想成真的時刻,另一位則可能擔心自己的表現擔心到胃痛,但我們全都一無所悉。我們不知道他們的酬勞多少,不知道當中是否有人會作弊。

我們什麼都不知道。這是因為他們咬牙忍痛挺過來的辛勞,不論是競賽或是為時好幾個月的準備,都被描繪得很輕鬆:優雅的絕技。除此之外,抵達終點線時,每位冠軍的反應都千篇一律。當拿著麥克風和攝影機的白人記者採訪他時,他會用溫和到無法吹熄蠟燭的口氣感謝上帝,感謝大會主辦單位,然後帶著獎金回家。

這些都是假象。職業馬拉松是殘酷又迷人的運動,不光是因為它加諸身體的考驗。他們當中許多要角雖然看似擁有令人羨慕的輕盈體態,其實背負著悲慘童年的沉重記憶。如果說,世界第一位兩小時內完賽的跑者要克服的不光是運動上的挑戰,還有生存的考驗—絕對不誇張。

格布列塞拉希曾經問我:「你認為來自富裕家庭的跑者,有辦法成功嗎?」其實他已經有他自己的答案。他說了許多他在衣索比亞的童年經歷,包括貧困的環境、家暴的陰影。格布列塞拉希這一套分析相當違反直覺:所有打破世界紀錄的跑者,都有扭曲的身世。他相信,缺乏機會、飽受折磨的成長歷程,並未扼殺他的天分,反而讓他茁壯。



資料來源:《跑者時代:馬拉松的魔咒,奔向2小時紀錄的歷史、科學和他們的故事

作者:艾德‧席澤(Ed Caesar);漫遊者文化出版。


現在,運動筆記想將這本好書送給您!方法相當簡單,只要到 粉絲團貼文底下 回答問題,就取得抽獎資格。一個帳號限回答一次,不可重覆回答、答案也不得與其他網友雷同。我們將電腦隨機抽出5名跑友!填答時間:2017年7月11日(二)中午12 點至 2017年7月14日(五)中午12點止。


Q:馬拉松既殘酷又迷人,你又是為了什麼而開始跑馬拉松呢?

A:__________(來這裡回答喔 )(連結將於 7/11 12:15開啟 )


贈書來源:漫遊者文化出版,贈品將由出版直接寄出,活動對象僅限台灣的跑友,海外跑友恕無法寄送贈書。運動筆記保留以上活動內容修改、終止之權利。


*跑步好書 盡在運動筆記*


往下滑看下一篇

抵達終點!沒有更多文章了!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