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芝加哥马拉松

Anything is Possible !!!

運動賽事
發表於 2016/11/07 6,627 次點閱 4 人收藏 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此區為網友的心得交流平台,以下內容不代表運動筆記立場

“起跑前的兴奋与紧张,早已消失殆尽。因为,在12度的风中站了一个小时,只想赶快起跑 @@”  (芝加哥马拉松起跑前)

“Sub4” 一直是这一两年跑步的一个目标,但没有太多系统化的训练,每一次起跑都觉得能达成,但每一次过了25公里,就开始怀疑人生,然后逐渐掉速,心中想的配速跟双脚跑出来的已经完全分离,屡试不爽。

今年七月份,因为筹办公司社团活动,再度邀请徐国峰教练到深圳进行完整一天的训练课程。结束后,刚好陪著教练一起回台湾,一路上聊跑步、聊三铁、聊我还在挣扎的自由泳。无意间提到我今年的跑马目标是突破四小时以内,教练没有思考的说,破四很简单。(OS: 对我不简单啊~ 截至当下,跑马人生: x14全马,最佳纪录停在4h:17m)

教练问了我接下来的比赛计划,当下锁定三个月后的芝加哥马拉松为目标,不到10分钟,葵花宝典手稿完成 ,考量我的时间以及其他训练,教练说: ”一周三次,保证破四”!

11周的课表基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W1-W4),找出体能极限与目标,搭配每周一次的T配速,推算跑力 (跑步能力指标, https://www.runningquotient.com/analytics/landing )。第二阶段(W5-W9),建立基础体能与速度,跑量持续增加,奠定基础,7/8/9三个月的跑量在没有参加任何比赛的状况下,持续增加(118/177/181),这是过往自己以赛代训时期,从未有过的跑量。第三阶段(W10-W11),减量与熟悉配速感觉,不看表,跑出不同配速,记住感觉。

先前教练很多学生不约而同都提到,跑这样够吗?会不会跑太慢?真正比赛能达标吗?答案是:目标达成率有90%以上。我也问过类似问题,但这就是科学训练的关键,不是练的多就厉害,不是操的凶才刺激。透过有目的的课表安排,有效率的提升体能,才是科学训练的真谛。

由于是第一次真正进行跑步训练,也希望透过自己的实际操作,与大家分享科学训练的成效。因此,即使出差也没忘带著跑鞋执行计划,最终成功达成~95%的课表完成率。

 

 

 

出发

八点起跑,五点就起床,吃点面包,能量包以及一杯酒店免费大咖啡。住的地方离出发点不远,一边喝咖啡,一边散步到起点,大约15分钟能抵达入口(Grant Park)。一路上,昏暗的天色,一场四万多人的马拉松,人群不断聚集的盛况,只能以恐怖来形容。

芝加哥马拉松不亏是号称管理最佳的六大马赛事,人虽然多,但从未塞车,多个入口位置不同且拉开距离分散人群,寄包的点多,对号入座几乎不用排队。另一方面,起跑区严格控管,也设计了通道让人潮可顺利穿越,人多但井然有序。也因为太顺利的完成所有前置作业,基本七点就到起跑区等待。


开跑

时间没安排好,同时也低估了12度的气温,没有任何外套或雨衣的状况下,穿著小背心在起跑区等待,越等越冷,起跑前的兴奋与紧张,早已消失殆尽,只想赶快起跑。这场有设定目标的赛事,打定主意专心跑,不分心,身上没有任何多馀装备,只有能量包\小毛巾\手套,手机也没带。

鸣枪后,从G区出发(完赛时间在4h:10m~4h:30m的跑者等待区),顺著人龙往前移动,大约8:07am才到起跑点。起跑很顺利,空间充足,完全没有以往最担心塞车的问题,加上分组准确,速度不会相差太多,第一公里配速就上到4:40/km (每公里4分40秒跑完)。

根据教练建议,以心率为体能分配指标,而配速仅作参考。所以前20公里,心率区间控制在1.7~2.1。20-35公里心率维持在區間2.1~2.4。最後35-42k的心率则在2.4~3.0。目的是前半程有效控制体力,后半程持续提高心率以维持配速。最后,稳定配速并作冲刺前的准备。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应该是前后半程,相差时间在3~5分钟内,这样就算是完成了一次好的马拉松体能调适。

E  強度
59 – 74%
区间 1.0~2.0
141-160
5:29/km
M  強度
75 – 84%
区间2.0~3.0
161-170
5:03/km
T強度
85 – 88%
区间3.0~4.0
171-176
4:43/km
I  強度
89 – 95%
区间4.0~5.0
177-185
4:21/km
R 強度
96 – 100%
区间5.0~
185-191
-

(心率区间有多种定义,以任一定义进行训练皆可。最后两栏是我个人的心率区间值与跑力44的配速)


天气乾冷,加上适时的强风,前半程配速都能保持在4:55/km ~ 5:10/km间,心率也没有暴冲,锁在区间1 ,偶尔拉上区间2也能调整回来。这是跑马以来,第一次前半程愉快的跑著,没有出现”何时结束的念头”。能量包补给策略,则是10公里开始,每5公里补充一次,能量包准备了不同口味,避免反胃。进水站前,开包下肚,两口水洗刷甜味。不停。

当然,故事不会就这样幸福快乐的结束。好景不长,过了半程,为了维持配速在5:15/km,心率只能开始放手上升到区间2 ,计划是最高不过2.5。话虽如此,出来混总是要还的。首先,心率必须在2.5~3.0间才能守住相同配速。接著,左小腿与脚踝开始有紧绷感,抬脚高度降低,”游刃有馀” 的感觉消失,疲劳感开始上身,逐渐积累。还好芝加哥马全程平坦,没有大坡度的路段,所以暂时没有特殊状况发生,一路挺进到30公里。

就在过了31公里,大约是第一次官方能量包补给站的位置,左脚阿基里斯腱的地方,突然没有感觉。所谓没感觉是没了路感,没有每一步踏下该有的路面冲击,很吊诡。从来没有发生过,也不确定如何处理,只能一步步的往前推进,祈祷只是短暂的不适。果不其然,出现状况后,身体自然补偿的减轻左脚力道,却加重右脚步伐。右小腿在35公里出现抽筋前兆,左大腿股四头肌也蠢蠢欲动,除了降速压心率(OS: 其实也快不起来了),没什么方法了。

继续坚持到35公里,路边不断传来”Doing good” “Almost there, go for it” “Good pace, yo”等加油声,看看时间,知道自己破四的目标已经没有问题,不仅心中感动一把,努力没有白费,回光反照的提速,但是身体是诚实的,拉没一公里,还是下降到5:20/km就再也没回来了……

3h:02m通过35公里计时器,后面7公里,开始进入讨数计时。心里很想拼一把,不过第一次全程马拉松进出水站都没停下脚步。以当时身体状态,维持就已经很辛苦,再加上虽然有阳光,但一到阴影处,不自觉的发冷。体力快速下降,心率持续上升,进入了恶性循环的阶段(或是一般人通称的撞墙期)。

区间3代表的是乳酸不断堆积,大脑为了保护身体运作,开始指挥身体各个机能罢工,脚步越来越沈重,当下只能不断自我对话 - ”可以慢,但不能停”。也想过咬住配速相同的跑者,但也没有成功,因为心率一拉高,呼吸频率快,只感觉更难过。只能看著前方10公尺左右路面,放空,一步步前进。当然,一路没有停过的加油声也是支撑前进的动力。

最后一公里的拐角,是个击败意志力的大魔王,因为一转过去,迎接跑者的是一座陆桥,就如同一座好汉坡。我知道是最后冲刺了,所以咬著牙,小步伐,双脚处于抽筋的临界点,持续缓慢挺进。下桥左拐终于看到终点,迈开步伐,冲刺,按下手表,3:43:09。只要相信,就能做到。

最后,感谢用心的小伙伴,准备的特别礼物!

后话1: 训练后期,看到自己在心率较低的状态下,也能维持T配速,知道成绩大幅进步应该没问题,但却不晓得自己的极限在哪?能否达成目标?加上赛事安排并不恰当,10/2参加了个人第一场标准距离的铁人三项(51.5公里)。因此,一直到10/6飞美国,双脚的股四头肌都还是紧绷酸痛的。

此外,真正的马拉松好手或是职业选手一般是指跑进三小时以内的跑者。根据日本最大跑步网站RUNNET曾做过统计,在约22万人的马拉松完赛男子跑者中,仅有2.9%能跑进3小时。而2016芝加哥马拉松,共22045男性跑者。三小时内,938位 (4.25%)。三小时三十分内,4712位 (21%)。

后话2: 顺利完成芝加哥马,个人最佳成绩足足提升了34分钟。回报战况,教练说,好好休息,等身体恢复再开始另一轮的训练,再考虑PB。但是,心里还是存在一点期待,期待10/30的大阪马拉松,可以攻克3h:30m。果然,一开始太躁进,3公里後基本就在區間2了。15公里開始出現各種症狀,腳踝緊,肌肉緊,腰酸,手臂酸,脖子酸,能緊的都緊了,能酸的都酸了。心率19公里上到区间3(我称为恶性循环区),再也沒回頭。速度29公里後就拉不回5:20/km以內,最後只跑出3h:44m。没能再突破。

往下滑看下一篇

檢舉

我認為這個內容是
廣告
情色
侵權
其他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