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痛防護] 在貼紮之前 你在想什麼?

其它
發表於 2017/02/09 7,407 次點閱 0 人收藏 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此區為網友的心得交流平台,以下內容不代表運動筆記立場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每當我在思考的時候,旁邊人很可能以為我是不是在發呆!?

然後我翻到了以前認真做的一個筆記

這是我的筆記,大家可以發現,其實貼紮我都是放在最後的一個步驟,而在那之前,有非常多不可或缺的重要關鍵,而這些關鍵,就來自於一個受過紮實訓練的專業治療師。

每當我碰到一個問題的時候,總會一位外國學者Simon Sniek「黃金圈理論Golden Circle」來思考,而不是只看表面;就例如我們今天看到一個漂亮的小腿貼紮,我要做的不是複製這個貼紮樣式,或者貼紮技巧,而是必須清楚了解我為什麼要做這個貼紮,其目的性是什麼?

永遠從WHY開始思考起,如此當我們面對不同的病症,各樣的艱難的情況時,總能理出一條清晰的思路,幫助我們在當下給予最適合的處置

當我們接觸到需要被貼紮的人的時候

1.     用眼睛觀察有沒有哪邊有異樣,包含姿勢、行為等

2.     用耳朵聽對方的口述,特別是描述哪裡不舒服,怎麼不舒服,持續多久時間等關鍵資訊

3.     用手觸摸,感覺是否有硬塊、腫脹或者緊繃等異樣

除了病人口述之外,更要問些關鍵問題,例如什麼情況下最不舒服,什麼情況下症狀會改善等等

在現階段的法律之下,治療師還是必須依照醫師的處方來做相關的治療,但必要時還是可以與醫師討論

你面對的人,是病人嗎?還是一般人?或者就是平時有運動習慣屬於體能比較好的族群?根據不同的症狀我們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例如我們要測量三分鐘登階運動,就不可能請一個90歲膝關節置換過有骨質疏鬆和肌少症的老婆婆執行,但對於一個90歲還在跑馬拉松的前輩,這可能就不是個太大的問題;而目標族群不同,也會改變我們的治療目標,例如是要讓這個病人恢復到可以自行生活即可,或者必須要強化其運動能力回到運動場上比賽?這兩者治療的差距是有大的不同,所以在做治療之前必須先確認其目標是什麼

特殊測試!這個我特別劃紅線註記,因為這實在是太重要了!

在面對一個病症或損傷的時候,我們往往必須藉由「親手」的測試來找出真正的問題點,而這就是所謂的「評估」!這些評估包含軟組織、關節或者整體活動度與神經的測試,當治療師做的越仔細,就越能對症下藥,直擊問題的根源,用最有效率的方式把問題解決;反過來說,沒有做評估就直接處理的治療師,很可能無法解決問題甚至造成更嚴重的傷害,所以要特別注意!

治療方式,隨著科學的進步,我們有越來越多種治療的方法與手段,有的會配合儀器,例如常見的電療、超聲波和水療等,更多的是結合傳統與現代醫學的治療手法技巧,讓治療師像變魔術一樣瞬間減輕患者症狀;在治療中不可或缺的還有中國傳統醫學,筆者特別推薦針灸與刮痧!因為實在太多神奇的案例都是藉由這傳統醫學的方式順利解決的!

運動訓練,是我非常強調的一個環節!如果藉由治療方式症狀減輕了,那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本身的身體不夠健壯,姿勢依然不良、肌力依然不平衡,則很有可能又會再復發起來,所以一定要做「運動訓練」其中非常重要的還包含「拉伸運動」,幫助身體恢復/提升柔軟度,往往可以解決很多疲勞痠痛的問題,而「肌力訓練」更是可以解決很多老年人會面對的肌少症的現象,但無論你是病人、一般人或者是運動員,運動訓練都是必須要做的!

最後的最後,才是貼紮!當然,假設在治療之前,經過「評估」發現其實先貼紮在做治療或訓練的效果會比較好,那我就會把貼紮的順序移到前面,但大部分的狀況下,通常我都擺在最後一道手續;筆者認為,貼紮就像治療師的手,可以延伸其治療效果,就算治療師不在病人身邊了,但病人依然可以藉著貼布的作用而達到一定程度的治療效果或者保護效果;而貼紮的技巧與種類繁多,基本上可以分成,肌內效、白貼、輕彈、重彈與雷可貼布,其適應症都不一樣,沒有一定的用法,可以根據貼紮師的判斷選擇最適合的貼紮方式

以上思考邏輯的分享,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對於「貼紮」這門技術更加認識

往下滑看下一篇

檢舉

我認為這個內容是
廣告
情色
侵權
其他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