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大運後的「慢」跑哲學

其它
發表於 2017/09/01 652 次點閱 0 人收藏 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此區為網友的心得交流平台,以下內容不代表運動筆記立場

                               (世大運半程馬拉松女子組領先集團英姿 圖片取自世大運官網)

世大運剛剛結束,各國選手的美技和身影仍在我們的心裡擺盪著,我們體內隱藏著的小小運動魂,也被這幾天的賽事給勾引了出來。到仁愛路為半馬選手加油的那天,看完比賽的路上,我前方的幾個女孩嘰嘰喳喳地嚷著想去報名馬拉松:「我們報台北馬吧!」另一個忙不迭地說:「也可以報渣打馬呀!」興奮之餘,還有些許擔憂,叨唸著跑馬拉松好難好累

我默默聽著她們的對話,心裡也盤算著,秋天以後可以跑什麼馬?已經報了嚮往已久的田中馬、還有據說賽道很美可以賞櫻的烏峽馬,該要練跑了,否則怎麼能破PB (Personal Best --個人最佳成績)? 

偶然看到一篇有趣的報導,原來「跑得慢,活得更久!」這是根據《美國心臟學院期刊》(JACC)發表的研究發現,「跑得慢,但是有非常規律跑步習慣的人,比起跑得快的人活得更長久!」

真的嗎?

而更令人驚訝的是,報導中說:「平均每周跑步2-3次,而且是緩慢的配速,每周公里數只要1.64公里,是研究團隊發現的最佳跑步數據!」

 這數據可真是驚人的少啊!

自從我加入學校社團,養成慢跑的習慣,尤其,又以跑全馬為目標以來,每個月練跑公里數動輒一百多公里,已經算是很混的了,沒想到,這篇報導建議的跑步公里數,若以每個月計,最多也才20公里,這也實在是誇張的少吧!

可是這份研究是「經過10年的觀察,研究團隊統計了他們的死亡率,結果發現慢跑者的預期壽命比沒有跑步的人更長。但更驚人的結果是慢跑族群中輕量慢跑者死亡率最低,接下來是適量慢跑者,而跑得快又大量的重度跑者竟然墊底!」

我身邊的跑者,多是年過四十、受到同儕影響,也為了健康之故開始跑步,往往隨著規律的練習,越跑越快,也發現從不跑步的自己原來有跑步的潛能,因而要求更上層樓的自我挑戰,不論速度或公里數,都期望能藉著練習而再提升。不過,這篇報導讓我開始深思,是否也應該學習放慢下來,別push自己太多,順其自然就好?

別誤會,儘管跑了一年多,我還是跑得很慢,現階段6分速已經是我的極速了;然而,像我這樣慢的人,內心深處仍不時肖想,有沒有可能有一天,自己也能跟那些年紀雖大、但跑起來真的很快的學長姊一樣呢?

想歸想,但因為各種理由疏於練習,所以要跑得快這件事,對於我僅止於不時地想一想而已。

前一陣子與另一位學姊聊跑步,她一派樂天輕鬆的說:「我覺得上回收車很好啊!」語畢又哈哈大笑,真是可愛極了!這位學姊每逢跑馬賽事必定報名,但她總是是抱著「玩玩」的心態,不求速度、也不一定要完賽,「我常跟回收車的人說,該回收就回收啊,不要客氣喲!」

她有過好幾次因為跑太慢,無法完賽而上回收車的經驗,而且完全不在乎被回收,「跑累了上回收車滿好的啊!」她笑著說。她的原則很簡單:有機會「動」就好、以不受傷為原則,第一次跑半馬時,對於「馬拉松」根本沒概念,「就當郊遊,去郊外走走…。」她形容自己是永遠的倒數第一,用全馬的時間「走」完半馬,往往得花三個多小時,但邊「走」邊欣賞風景,每到補給站就吃,也挺好的啊!

學姊輕鬆以對的態度,跟大多數以馬拉松為目標的跑者不太一樣,但是,又何嘗不可呢?

她的跑步觀念跟《美國心臟學院期刊》(JACC)發表的研究有幾分相似之處:「長跑的時候,如果配速放慢,身體處於舒服的狀態,訓練結束後,痠痛比較少,身體恢復的速度更快,也更能持續跑步計畫,不容易半途而廢。」

說起來,就是放鬆心情,別給自己太大壓力,跑步計畫就能持久,也比較不容易受傷。

                           (為世大運半馬賽事加油的台大EMBA跑步社團「門外社」團員)

挑戰過110公里超級馬拉松的元大證券投資銀行業務部副總黃瑞華也有同樣觀點:「跑步必須是件開心的事,才能長久。無壓跑法,腳的能力才會提升。」

延伸閱讀:現代小龍女的110K超級大挑戰

對我而言,最吸引我的是:「配速慢的長跑,身體會進入運用脂肪當作跑步能量的階段,而配速快的人,相對來說燃燒最多的是肝醣,而不是脂肪。」

能燃燒脂肪是件多美的事!姊妹們,動起來吧,隨著世大運的餘溫和好不容易燃起的動力,慢慢地跑一跑,「跑得慢,活得更久」喔!

延伸閱讀:跑得慢,活得更久!

往下滑看下一篇

檢舉

我認為這個內容是
廣告
情色
侵權
其他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