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識: 關於越野跑的場勘學

其它
發表於 2017/09/19 4,484 次點閱 2 人收藏 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此區為網友的心得交流平台,以下內容不代表運動筆記立場

2017對我而言是特別的一年,在越野跑領域的工作上,除了運動員和教練之外,多了許多的活動規劃和寫作,開始變得更深入及投入了。在這麼多工作中,讓我覺得最有意思,挑戰也最大的部分就是”越野跑路線場勘”。不同以往的是,過去在古塵流冒險運動公司的時期,是跟著前輩的腳步一起做這些事情,而現在我大多是自己探勘,一方面不用遷就他人的時間和體能狀況,另一方面移動也比較快速。但是當然也是有潛在的安全風險啦~ 但話說如果太有風險的環境,也不適合舉辦活動囉…。這一次的分享,要和大家聊聊關於越野跑路線的”場勘學”,當然~ 就我資淺的經驗是不夠力的,先祭上國內越野跑路線設計巨擘-江湖人稱”阿公”、Hash藝名為Carrier的何萬豊大哥 精彩的分享,讓大家一窺每場經典背後的拓路者故事!

圖片來源: 何萬豊

Carrier(何萬大哥)的場勘經驗談

我先簡單介紹一下何大哥的經歷,他是登山出身,有40多年的登山資歷了,從接觸Hash開始越野跑,也有26年的時間了,是國內相當早開始跑山的前輩。近年來在他手中成就的大型賽事有動感亞洲越野賽(貓空、石門水庫)、2014、2015 The North Face100、2016 Salomon X-Trail Run等等…當然還有許多的越野跑小型活動,就不多做繁列了。以上所提到的賽事,真的都是堪稱經典! 如何稱為經典呢? 就是在過程中會有”不同的體驗”元素包含在內,讓人跑完之後會想讓人再找時間去走一趟。對我來說,這就是經典。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何大哥的分享,是什麼樣的技術或智慧,讓他有辦法勝任這項專業的工作的。

1. 活動規劃理念

每一次活動的場勘,最重要的還是要切合主辦單位/參與者的需求了。例如是一個入門體驗的越野跑活動,設定門檻是非常親民大眾的狀況之下,那麼距離和總爬升一定不能太多,路況也不能過度複雜、把人弄得全身泥濘,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喜歡這味的。如果今天是一場教學活動,那麼一定要有足夠腹地的會場,在越野跑的路線上,也要找到夠寬闊,可以示範教學和提供學員練習的環境。

關於賽道設計,Carrier有三項堅持的重點:

(1) 可跑性: 因為是越野”跑”嘛! 如果這條賽道從頭到尾只能拉繩、攀岩,那還有什麼意思呢? 我個人印象很深的是第一次跑動感亞洲-貓空站的經驗,非常高的可跑性,讓我奔馳在賽道的感覺非常好! 當然,通常過程中多少還是會有一點”硬斗”的爬升點綴,這會讓你更記得賽道設計者的名字。

(2) 可看性: 風景,就是風景呀!! 不是每一個跑者都像周青一樣要透過賽事自我突破追尋人生的意義的。更多跑者希望的是”體驗”、”紓壓”、”難忘的回憶”…,因此在Carrier的賽道設計上,會想盡辦法夠串連到有展望、美景的地方,必要之時,還需要自行開路,以達到設計完美賽道的職人精神呀!

圖片來源: 何萬豊

(3) 多元性: 只是風景還不夠! 台灣的山徑分為許多類型,有親山步道、山友自闢的小徑、獸徑、獵徑、林道、歷史古道等等…,每種不同的山徑都會有其特色。Carrier會盡量在賽道之中融入當地歷史或地理環境特色,為參賽者創造更多美好的經驗、慎學習。

2. 準備篇

台灣的山徑延綿不絕,路線陡峭又複雜,我想大家應該和我一樣好奇,Carrier是怎麼樣能夠在山徑之中不迷路,好像走自家廚房一樣的把每個漂亮的點給串連起來的呢?

原來是不簡單的。Carrier憑藉著多年的登山、跑山經驗,腦中已有相當豐富的山岳資料庫了! 當有活動需要設計時,他就會先將腦中的資料調出來檢視,並且以紙筆開始規劃,同時呢~ Carrier也會上網去搜尋路線的相關資訊,看近期的路況如何,是不是因為天災而有所變動了? 如此一來便省去了許多走冤枉路的機會了。

3. 出草篇

文書的作業結束後,接著就是要實地勘察了。這是一個費時的工作,通常Carrier除了目標主路線之外,他也會連同周邊的山岳一起做勘查,讓路線規畫起來能夠有彈性。裝備的部分,除了基本的越野裝之外,不可遺漏的是GPS導航,以及除草的刀具等等,必要時,連除草機都會出動呢!

圖片來源: 何萬豊

另外一個部分是我個人覺得對於賽道佈置非常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賽前的布條及指引。在下非常極度討厭跑錯路,而跑Carrier的賽事有個可以放心的地方就是,即便沒時間自己場勘跑一次,也不容易跑錯路! 因為布條的密度和重要岔路口的警示掌握的很好,這讓選手跑起來會有很大的安全感,這也是賽事規模和層次能夠提升的基礎。

好了~ 以上是來自於何大哥-Carrier的分享,已經有一半以上的內容都被何大哥帥完了,我就來分享一點後輩我自行摸索的經驗了。

我的經驗

對於賽道(活動)的設計認知,其實我是與何大哥相類似的,或許也是因為長期跑過這些賽事的緣故吧! 也比較知道主辦單位和參與人員的需求,一個路線的設計若不能切合需求,就只是自我感覺良好囉…

1. 準備篇

跟何大哥比較起來,我的登山經驗大概是國小等級的了,在Data Base不足的情況之下,我非常仰賴網路資訊以及書本,為此,我還買了幾本中華民國山岳協會出刊的”登山導遊專輯”來研讀。通常我會先上網找好一個明確的主要標的,然後就開啟大絕招了…”登山離線地圖APP”!! 透過APP軟體(像是OruxMaps、MAPS.ME、Hikingbook…),你可以在手機上看到預設目的地周邊的環境,以及相關步道,甚至是多年失修的古徑,讓你可以事先在家把路線給大概設計出來,到時候實際勘查就快速許多了!

圖片來源: Hikingbook官網

2. 出草篇

當然,實際勘查還是會遇到很多狀況的,像是路況不佳、不適合活動需求、風景不好、經過私人土地、內有惡犬等等…。都會增加許多作業上的時間,這真的是份專業的工作呀! 在裝備上,除了前面提到的基本配備,有一個我特別要提的是…”護 身 符”。這種東西還是挺個人的啦~ 因為台灣的山徑,尤其是古道,通常都是有些滄桑的歷史歲月的(如果不滄桑,現在就還會有人住在那,不會變成古道了),自己一個人場勘,偶而還是會經過一些讓人背脊涼涼的地方,或者一些”奇遇”。例如前些日子,自己在金瓜石附近探勘,在野草叢生的荒涼山徑中走著,在炎熱的正午間,突然從一旁衝出一股寒流,嚇了我一大跳,轉頭一瞥是個廢棄的石窟,應該是以前挖礦留下來的遺址,我不敢多看,馬上以3分速開溜,因為正值農曆七月。當然,這條路線我就絕對不可能作為活動路線了,以免有學員晚上做惡夢。從這一次經驗之後,我獨自上山必備護身符,並且存著感恩和尊敬的心~ 心裡踏實,也降低許多意外發生的機會囉~

最後,我還是不得不提起台灣早期開荒、探勘的山岳界前輩們了(如: 楊南郡、徐如林、林文安先生…)。早期在沒有科技輔助裝置的年代,透過研究歷史資料、地圖,用著最古典的工具開闢出一條條現在人們趨之若鶩的經典山徑,讓人們得以依循前人的腳步,看見、領略台灣山岳之美。然而,步道是需要維護的! 怎麼維護呢? 就是去推廣它,鼓勵人們上山活動吧! 有人走,步道就不會淪於荒廢,這是對於先人最好的報答。當然,一切還是要回歸於登山及環保教育,人多會帶來破壞嗎? 只要是自然的動物行為,大自然絕對可以包容的(但若是保護區,基於保持步道的完整性,我認為人數管控是合理的),最怕的是留下了不該留下的、或帶走了不該帶走的東西。透過實際體驗大自然,愛上大自然運動,自然就會懂得珍惜和關心,這才是永續發展,最重要的核心。

往下滑看下一篇

檢舉

我認為這個內容是
廣告
情色
侵權
其他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