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企劃

【適應體育】全臺唯一適應體育學系,跨域、斜槓看見更多「動」的可能

發表於 2024/04/30 9,024 次點閱 0 人收藏 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適應體育」一詞已為大部份國人所熟知,不過,你知道有專為適應體育而設立的學術單位嗎?全臺獨一無二的適應體育學系設於國立體育大學,2002 年創立時的初衷之一為結合帕運與特教,時至今日,特教的色彩雖漸趨淡化,適應體育學系以更廣闊的族群為服務對象,期盼透過專業讓更多人看見「動」的可能!

本篇文章採訪國體大適應體育學系朱彥穎教授兼系主任,從臺灣的適應體育現況談起,儘管近年來發展得朝氣蓬勃,仍有 3 大迷思亟需破除!此外,也請朱教授以系所大家長之姿分享特色與優勢。最後,再由同屬適應體育學系兼師資培育中心主任的范姜昕辰副教授,分享他的專業——運動輔具,以及輔具如何助適應體育與運動推廣一臂之力。


讓學生透過運動會企劃與協辦,體驗並了解身障者對於運動的需求和服務,進而將運動帶入成為彼此溝通的橋樑。(圖:朱彥穎教授)
從學校到社會,適應體育無所不在

在不同學習階段下的適應體育教學概況,朱教授認為國小時期首重啟蒙,儘可能以創意教學引起動機;進入中學階段後,因普特雙方的學習需求有了變化,隨著年齡增長融合式體育課變得愈具挑戰性;到了大學之後體育多以專項為主,只有少數學校提供適應體育課程。「適應體育在高中與大學階段有落差,如能銜接得更好,特殊需求學生不但大學期間可以持續參與體育課,也更有機會在出社會後維持運動習慣。」這件事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非易事呢!不過,朱教授始終相信,體育與運動是很好的溝通橋樑。


安排學生至鄰近大學實習,協助重症與身障者,仍可透過電動輪椅與呼吸器,進行體能訓練與特殊桌球課程—以帆布調整桌球面積,有效促進專項之學習。(圖:朱彥穎教授)


而出社會後的適應體育不似校內有學分壓力或畢業門檻,朱教授常教導自己的學生,「要讓學員還願意再次來上課,是最優先的。」為了達成這個目標,首先應讓學員有笑容、有笑聲,讓他們喜歡這項活動;其次是讓他們感到喘,表示今天的課程有展現出運動強度;最後才是流汗,表示身體有確實參與,並且訓練到耐力。應循序漸進地達成目標,讓運動習慣慢慢養成,並且切忌一次全面達標。


從喜歡運動再加強強度,應循序漸進地達成目標,讓運動習慣慢慢養成。(圖:朱彥穎教授)


適應體育跟你想得不「全然」一樣!

臺灣的身心障礙者人口約有 120 萬,其中僅有 4% 處於國民教育階段,換句話說,特殊生不過是其中的一部分,適應體育自然也不限於校園內。朱教授指出適應體育的第一個迷思便是,除了校園內的學生之外,更應服務校園外的廣大族群。事實上,有 60-65% 的身心障礙者為中老年人,他們對於適應體育的需求有過之無不及。

「適應體育沒這麼難!」是朱教授想打破的第二個迷思,只要遵循一定的規範與教學流程,不用擔心適應體育課很難教,甚至是擔憂安全性。適應體育的重點是讓課程門檻降低,提升學習意願,卻也不是單純讓課程變得簡單,如果太無聊只會適得其反。

或許每個人都曾閃過這個念頭:「適應體育關我什麼事?」朱教授點出第三個迷思—適應體育關乎每一個人,即便現在與你無關,每個人都是身障候選人、每個人都會變老。更不用說身邊的親人、朋友,適應體育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它其實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有 60-65% 的身心障礙者為中老年人,他們對於適應體育的需求有過之無不及。(圖片來源:pinterest


適應體育學系,教什麼?學什麼?

適應體育學系自 15 年前開始便持續轉型,哪裡有適應體育的需求,便往那個方向培養人才。可以想見適應體育學系具備相當的彈性來應對就業環境,不過具體來說,是在教什麼?又是學什麼呢?

以總整課程(Capstone Project)為例,大四生可以在實習課程或是專題製作課程中揉合與實踐所學。傳統實習是以學校周邊的學校,像是支援特殊/資源班的體育課,以及照護機構內的體育活動為主;現在實習單位的選擇變得非常豐富,包括:健身房、長照中心、社福中心、高爾夫球學校、游泳學校、創業團隊工作室......等等,最讓朱教授津津樂道的是曾有學生至迪卡儂連鎖體育員用品公司實習,當時還企劃一場專屬於身心障礙者的運動嘉年華會,獲得巨大的成就呢!


辦理身心障礙者的運動會與系上課程「身障者運動會經營管理」所學相呼應,讓理論轉化為實務。(圖:朱彥穎教授)


專題製作課程有三大類型,第一種是組成 4 人或 7 人小組,模擬創業的工作室,鎖定社區、公司或公家機構等任一單位,針對該單位需求來設計適應體育服務,並以販售此商品為目標。第二種是科技與科學取向,像是基於 AI 或大數據研發智慧型運動輔具。第三種則是辦理身心障礙者的運動會,這類專題也與系上特色課程「身障者運動會經營管理」所學相呼應,讓課堂上的理論轉化為實務。


最具有代表性的「輪椅運動」課程,讓學生成為醫療人員以外最懂輔具的專業人士。(圖:朱彥穎教授)


適應體育學系所擁有的輪椅數量驚人,系上最具有代表性的課程之一,莫過於包含籃球、排球、羽球、桌球等各式「輪椅運動」課程,學生除了得流暢操作輪椅外,還要足以打球兼教學。朱教授有自信地說道:「醫療人員以外最懂運動輔具的專業人士,肯定就是我們了!

隨著系所發展,高齡者成為適應體育學系的目標族群,而且還不是活動力充足的年輕老人,而是使用輪椅、拐杖的「老老人」,朱教授提醒這類族群更需要體育介入與提早規劃,唯有持續活動方能減緩身體機能退化,同時也減輕家人的照護負擔。


范姜教授自製運動輔具「擀麵棍DIY」可以用來增強腕力,適合對象相當廣泛,無論是身障者、重症者或是年長者都能使用。(圖:范姜昕辰教授)


運動輔具讓運動變得更親近

以力學輔具為專業的范姜教授,有別於運動輔具的一般定義,即「針對特殊族群,在運動或運動治療的過程中,提供支撐、穩定、康復、運動增強等功能的工具或設備。」他個人更偏好將運動輔具的對象擴及任何參與運動者,且不限於運動當下,「舉例來說,如果這項工具可以運用在前置訓練,讓之後的運動表現更好。」范姜教授個人定義的運動輔具,無論是適用對象或時機都更為廣泛。


除了透過運動輔具來實踐運動平權,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運動外,范姜教授更期待透過輔具提升能力,讓特殊族群在參與運動時反而可以減少使用輔具,得以去標籤、建立自信,願意親近更多元的運動項目;在挑選運動輔具時,因每個人的需求不一,范姜教授建議考量年齡、體重、障別、運動類性、美觀,甚至是售後服務等條件。不過,多數時候運動輔具仍會受限於固定規格,適應體育教學者需要發揮 DIY 巧思加以調整,長年研發運動輔具的經驗中,范姜教授意味深長地說:「輔具應提供使用者幫助,而不是帶來另一種侷限。」范姜教授期待可以為適應體育開發更多可能,像是少見的「輪椅撞球」,透過形形色色的架桿器作為運動輔具,讓特殊族群也可以享受擊球的快感!


學生們期中成果發表「矯正器 2D 模型」。(圖:范姜昕辰教授)


適應體育在大環境的洪流中急劇變化,隨著《特殊教育法》的修正與新增,朱教授有感於適應體育的倡議已經做得相當足夠,該往下一個階段前進了,期許畢業人才能將所學轉化為適應體育的第一線服務,「曾經我們很難想像要為了運動而花錢,接下來要讓人們願意為了適應體育而投資。」

為推廣適應體育,今年持續舉辦精彩的微電影活動,2024年「齊樂動融」適應體育微電影暨攝影競賽,以推展學校適應體育深耕,推出更多適應體育相關的動人故事,使運動共融更加實踐化;另外也有 113年度優良適應體育教案甄選資訊,鼓勵特殊教育與體育教育人員研發適應體育教材,將融合概念以及身體素養融入各教學活動中,有助特殊生身心發展以及改善整體生活品質,歡迎大家踴躍參加。






責任編輯:Trista

圖片來源:朱彥穎教授、范姜昕辰教授、pinterest

*更多適應體育資訊,盡在運動筆記

適應體育發展中心致力於校園適應體育的推廣,透過建置適應體育教材和影片等教學資源,並舉辦研習、競賽等相關活動,提升特殊需求學生的校園體育參與。


看更多身心障礙運動推廣主題文章...

往下滑看下一篇

抵達終點!沒有更多文章了!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