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教會我跑步 柏林馬343無痛完賽

運動賽事
發表於 2016/10/26 20,711 次點閱 11 人收藏 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此區為網友的心得交流平台,以下內容不代表運動筆記立場

回過神來,看看手錶,已經跑到30K的距離,原本無力的身體突然有了能量,整個人像睡醒一樣,想到剛剛放慢速度、一度想停下腳步,自己也覺得可笑,準備了那麼久,在這個時候竟然這麼不爭氣,即便向來沒有什麼拼到底的意志,但能像現在無痛的跑全馬卻是第一次,知道自己的狀況比去年好,但不曉得到底最後會跑到多少,這是一次好機會,舒適涼爽的天氣、平坦筆直的賽道,還想試試看,就像以往每一次的訓練,但現在我得把專注力拉回到賽道上,盡可能地維持節奏。


回頭檢視這一週期的訓練,不敢說做了最充分的準備,但至少這是我跑第四場馬拉松,最有信心的一次,這一切也多虧教練丹丹老師的安排,以我的生活作息與體能狀況,細膩調整訓練課表,雖然狀況有好有壞,但相較以往,能明顯感受體能的進展,過程卻不覺得疲憊,越跑越愛上跑步。


訓練期間如有安排旅行,教練通常會安排輕鬆跑課表,趁機放鬆身心


「長跑沒有捷徑,重點在於規律與持續,打造一個跑者的身體。」這是丹丹常跟我分享的觀念,也是我這一年來重要的學習課題,由於以往基礎耐力做得不夠,當體能不好,強度高,恢復就會慢,而越到高峰期、接近比賽,更時常覺得虛弱疲憊、身體出狀況,甚至感冒。


也因此,自去年紐約馬後,我的課表減少了比較快的間歇,加入較多的門檻跑、法特雷克、輕快跑,同時維持週末長距離訓練,畢竟,目標是在半馬以上的距離,長短間歇只是保持速度的點綴。(教練:『畢竟想想你跑馬拉松,什麼時候會用到跑200M/400M的速度....』誒!想想也是),調整5週後參加台北半馬,成績01:45:18,不是最佳,但跑得順暢。


如同早已定型的生活習慣,任何訓練也無法做劇烈的改變,與教練討論,既然不以短期追求成績為目標,便決定透過長期12-16週的訓練循環,逐步提升體能,期間就算沒有比賽,也能看到自己的進展,對於成績不會患得患失,更重要的是,享受一個跑者的生活。


對現在的我而言,比賽不是終點,跑步也不是只有跑的那段時間,而是24小時的生活學習


依此訓練方向,到今年四月Nike女子半馬前,我的課表多是按照原本既定的習慣,循序漸進地改變訓練模式,基本上維持一週兩次素質課表,一次為NRC Speed Run維持基礎速度,另一次為乳酸門檻註1),週末再加上一次長跑,一天休息日,其餘皆為慢跑,週量約在60-70K間。過程中,我也安排了2月丹大林道超半馬、3月萬金石14K作為測驗,檢視目前的訓練狀況,同時維持比賽感,最終,4月Nike女子半馬,跑出了個人最佳1:39’27’’。

註1:乳酸門檻跑,約為10公里的比賽配速±5-10秒,進行 6-12 公里、或 20-60 分鐘的持續跑,主要訓練提升身體回收乳酸的效率,讓隨著運動強度增加而產生的乳酸能更快速更有效率地回收,以達成在同樣的運動強度下能維持更久,或是在同樣的時間內能以更高的強度來運動。參考資料:門檻跑 進步的關鍵


曾有人問我:「你練那麼多,結果有進步嗎?」的確,我也曾經懷疑過,陷入成績與PB的壓力,看夥伴一下子大躍進,自己卻越跑越沒自信,甚至開始有點抗拒跑步,但也因為那一段低潮時期,才讓我了解,這不是我的跑步方式,我想找回當初跑步的快樂,就像小時候對運動單純的喜愛,不想只被成績數字綁住。


女子半馬後,最重要的賽事就是9月柏林馬,教練也開始讓我嘗試新的訓練模式,加入了早、晚兩餐,頻率從一週三天逐步提升到一週五至六天,第二趟從20分鐘起跳,重點在於多加的這一趟慢跑要很慢,避免累積不必要的疲勞,7-8分速也行,但要持續地每天跑。


一天兩餐模式啟動


為何要加入第二趟慢跑?教練說道:「它的作用在於幫助前一趟訓練做更好恢復,同時培養基礎體能,再來,是增加身體粒線體的數量,它能將氧氣轉換能量,所以才是有氧運動的關鍵,密度越高,能提供肌肉源源不絕的能量,讓你跑得更快更久。然而,有這麼多粒線體,實際上能否用得到,就要靠技術、肌力、心肺功能等多方條件綜合,才可以發揮效益。不過,換個角度想,如果你連轉換能量的載體都沒有,那其他也只是湊著練而已,短時間內也許會看到進步,但不練則退,無法打造屬於跑者的身體。」


也因此,在原有的訓練安排,我從5月展開了一天兩跑的生活,基礎期一樣維持一週兩次素質課表、一次長跑,其他皆為輕鬆跑,而每天加入的第二趟則為更慢的恢復跑,一點一滴地累積,默默達成前所未有的週跑量80-100K,且維持長達12週之久,雖然說有時也會疲憊,但卻不似以往跑量一大就這痛那痛(尤其是脛後肌),心態上也更放鬆,20-30分鐘的恢復跑,感受身體的回饋,調整跑姿,累了,就再更慢一些。


但要跑多少才夠?教練回:「其實也沒有個絕對,端看每個人的體能、目標、可訓練時間,及恢復能力而定,基礎體能、長跑、動態恢復、門檻跑、長節奏、法特雷克、長間歇、輕快跑…該做的做一做、自然就是這麼多。絕對不是定一個死的里程然後去跑完。先問問自己缺了什麼,然後從最少,最輕鬆的項目開始逐步融入訓練,你會明白,跑量將不再是個困擾你的問題,事實上,它本來就是個結果而已。」


但就像人生不可能天天過年,訓練的日子也是有起有落,由於我的爆汗體質,在夏日跑步總是難受,跑完就像掉進水裡,尤其在進入強化期,洗鞋量也達到了高峰!在同樣跑量的情況下,長節奏甚至長跑,開始出現一步也跑不下去的時候.....無法按計劃完成課表難免沮喪,但這就是跑步最難,也是最讓人著迷的地方,學習調整與恢復,學習貪心與放棄,學習認識自己的特性,學習跑步以外的生活,而教練不時給予的鼓勵,主動修正原本的安排,更讓我在低潮時重建信心,學會相信自己。


柏林馬前期待大過緊張


回到柏林馬的這一天,站在起跑線上,我的心情是充滿期待的,不是說對目標有100%把握,但至少不再恐懼這樣的距離,感覺就像一次週末較遠的練習。起跑後,前20K比預計配速5:15/K快一些,均速約在5:05/K上下,自我感覺非常良好,但不曉得是不是能量補給的搭配沒抓好,除了在12K/20K各吃半包能量膠配水,因為完全沒喝運動飲料,導致半程過後,明顯感到自己越來越無法專注,整個人就像睡著一樣.....


「好累,好沒力,好想停下腳步,好想放棄,但這樣前半程就白費了~我不能停下來,盡量保持節奏。」


在這一段20-30K的過程,那些曾經早跑晚也跑的努力訓練畫面,很可惜,完全沒進入我的腦海裡,意志力就像洩了氣的球,直到約27K補充運動飲料,30K時整個人才莫名醒了過來,檢查身體的狀況,肌肉有一點痠,但不至於累,重點是膝關節一、切、正、常!趁回過神來,我也慢慢地拉到原本的預定配速,雖然隨著每1公里倒數,感到雙腳越來越重,無可避免地逐漸掉速,但至少心情是愉悅的,對於完賽充滿信心,穿過布蘭登堡門,踏上印有Berlin Marathon的藍色感應地墊,按下手錶,時間03:43:31(大會時間 03:47:23),比去年的紐約馬3:59:00進步了!


第一次嘗到全馬無痛完賽的滋味


從工作人員手中領取沈甸甸的完賽獎牌,慢慢往寄物方向走,一拿到包包立馬癱坐草地休息,我才回顧這一趟的旅程,第一次全馬無痛完賽,第一次跑得這麼專注(對於柏林馬的風景記憶度0,只記得賽道上的三條藍線),第一次內心那麼多轉折,第一次扎實地跑完42.195K,沒有太多激動的情緒,只想好好喝杯啤酒,謝謝教練,謝謝那個不願放棄、找回跑步樂趣的自己,第一次,我愛上馬拉松。



柏林馬成績


往下滑看下一篇

檢舉

我認為這個內容是
廣告
情色
侵權
其他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