睽違十五年的台北馬拉松

運動賽事
發表於 2018/12/14 1,127 次點閱 0 人收藏 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此區為網友的心得交流平台,以下內容不代表運動筆記立場

十五年前,初次挑戰台北馬拉松,初嚐破3喜悅。沒想到此番再來,已相隔十五年,更開心的是除了再次破3,更刷新了PB!。

回首往事……

十五年前剛過而立,那時代還沒有晶片計時,更遑論GPS手錶。跟剛換工作的跑步同學偶然重逢,回想起讀書時期跑步的暢快,一時興起決定來跑場馬拉松。請教老學長的經驗,知道累積跑量訓練的必要性,除了平日下班田徑場繞圈圈外,假日就跟同伴來個交大-古奇峰-青草湖-十八尖山loop,每個月二百出頭的跑量,雖然經驗值不夠,以至於後段掉速很嚴重,那年的台北馬拉松,很幸運得到破三的成績(找不到成績),之後就在日常忙碌中慢慢高掛跑鞋了。

時間快轉來到2012年,長年飽受工作所累,身體開始有些不對勁,老是折閃的腰,敦促我重回跑場,藉由運動強化肌力。從假日操場10圈24分鐘跑起,慢慢再加快速度,當體力逐漸恢復,心情也更加愉悅!2013年底添購GPS手錶,記錄初期每月哩程大都在200公里以下,直到2015年為了谷關越野,把每個月哩程推進到超過300 公里,順利於第一屆的UTMG完賽。 之後維持了半年每月超過300公里的跑量,於2016年初的高樹馬拉松(非認證賽事),再次破3hr。

谷關越野是促進成長的開始,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2016四月的某個假日在谷關進行越野跑(X) 快速登山(O)練習時,嚴重打滑摔倒兩次,重創膝蓋,幾年來的訓練瞬間歸零,更休提跑量…… 

所有的挫折只為了帶給我們全新的洞見
治療復健超過一年,我決定改變跑姿,從赤腳跑草地開始,重新體會核心轉換的跑步方式(LBVB概念),至今已累積了3400公里的赤足哩程,新跑法使得老婆每每看到比賽的照片總說看起來像走路。 是的! 跑步就是走路的延伸! 我已不需要多餘的抬腿及蹬彈!


因時因地  盡情馳騁

我的賽季分兩種,秋冬天標馬賽季,而其他時間就是越野賽季。

越野跑(X) 快速登山(O)

越野賽是身體全方位訓練的最佳場域,除了各種地形可以伸展身體不同部位的關節及肌肉,連續的爬升更是心肺最佳的訓練方式之一,而山上的美景,在一串的汗水澆灌後,更是心靈無上的療癒犒賞。 離開標馬季節後,除了日常的跑步外,假日沒有安排活動時,就練習越野跑(X) 快速登山(O)。每次從山上下來,隔週跑步的VO2max(Garmin手錶)就會提升,報名越野比賽可以驅使我要多去山上走走,今年完成了UTMG G4及末代東北角越野(都是TUR的活動),跑步對我來說是維持自己身體狀況的利器,而成績能有所進步則是意外酬賞。

比「輕鬆跑」更輕鬆地跑

越野賽季結束,旋即進入標馬賽季。網路發達的年代,值得參考的課表處處是。 我自然也參考課表的安排,不同的是我並不安排短間歇,只有視每天身體狀況而決定速度的各種「輕鬆跑」;及每週一次的tempotempo是以MP-10s為目標,依天氣及距離賽事的遠近來決定距離;還有,每個月參加新竹十八尖山長跑舉辦的5km測驗,5km以預設MP-20s來跑,趟次視情況調整,跑得很自在。

目標速度

我從年初就打算年底能以4:00/km跑完馬拉松,十月底的時候終於測了一次五仟18:15成績,差不多符合今年的目標MP 4:00/km。十一月底的一次1k暖身+20km tempo run,在氣溫19度 跑了3:44/km(手錶帶靠跑道外側),決定上調到3:57/km跑台北馬拉松,而RQ技術分析也是這樣建議的。

台北馬拉松我唯一的不確定因素是最長long run只有28km...,是不是會影響結果呢?

站上起跑線...

12/9前...

睽違十五年的台北馬拉松,除了河濱公園有安排long run外,其他市區道路,就藉由google map來了解路線的轉彎方向,以減少總距離,看了一下Strava上的朋友,我的距離是相對短的。 今年初的渣打馬,前晚晚餐意外踩了雷,半夜拉了四次,避免重蹈覆轍,前一晚在家裏自行補給,賽前果然腸胃舒適。 看了天氣,溫度是比前幾天預測約低了一度的17度,夾雜小雨,加上冬天正常有的東風,做好河濱頂逆風(X) 找人擋風(O)的心理準備。 前一天有來查探地形,停車場出口離起跑點都是兩百公尺不到的距離,下雨時可以躲在停車場,起跑十五分鐘前出停車場再進起跑分區即可。

6:30前...

5:20進市府停車場停好車,外頭下著雨,停車場B1有空氣流通,是個不錯的休息點,現在的熱身比較簡單,緩跑十分鐘把核心及腳關節熱開就好,約6:15出停車場到A區入口,結果工作人員竟然關柵欄不給進入QQ。爭辯了一下沒有用,旁邊的大哥就建議直接爬過柵欄,後面陸續有類似情況的A區跑友也只得爬過來。我曾反覆仔細看過秩序冊,並沒有任何有關分區的進入時間點,建議若要進行這項管制,一定要把時間點寫進秩序冊(聽說後來有再開放柵欄)。 這次老婆一直到起跑點都在身邊,我穿著雨衣到最後一分鐘才交給她,也異常的不緊張,真謝謝她。 插曲,剛好吳文騫站旁邊,就跟她介紹一下,雖然她以後可能還是記不得(臉盲症),哈哈~

起 承 轉

A區起跑相對輕鬆,很快就通過起跑點,一直以來我都是前面跑太快,後面無法控速。跑後不到一公里就遇到遠東超半馬在我前面一名的N大,賽前看到他目標2:45,心想難道我跑太快,可是體感狀態與預設接近,想想前半有些下坡及順風,決定不想太多,順順地繼續跑就好。 第一公里的3:55,跟目標配速差不多,到了北門十公里39:13,跟目標配速幾乎一樣,身體還很輕鬆,像是慢跑了十公里一樣,真是好的開始。

十公里後人潮散去,在國內很難能找到完全一致配速的目標,在中山北路前被一個國際女選手追過,想說往北也些微逆風,跟了一會兒,發現速度3:53,有點太快,就自己獨推。 在北安路上,被N大追上,發現速度真的沒差很多,而且北安路向東逆風及河濱快到了,有人頂風的話是不錯的事,就自己上車了,真是謝謝這段路他們相伴,渡過河濱逆風向東的前半段。

過去,我每次總在20~25公里間開始掉速,心裡正暗自欣喜順利地推進到25公里時,說時遲那時快,一堵巨大的高牆矗立在前,分不清是風牆或是身體的牆,體感雖仍輕鬆,但是速度開始掉了,一公里均速差不多掉10秒,我並不急著硬是加到目標配速(官方資料顯示平均每公里掉了快20秒,是南湖橋兩個180度加兩個90度轉彎造成的),反而想讓自己感受此刻。

隨著南湖橋路線的轉折之後,迎來了最大考驗,我在32公里處小抽筋一下了! 今天預計補給的BCAA,在25公里時竟忘了吃!快拿出來亡羊補牢,症狀雖然立刻得到紓解,但避免再抽筋,速度再降到每公里4:20~4:30,上環東的那一公里更保守到4:50,最後兩公里看著許多人越身奔馳而去,雖然想要跟隨可是心理總有些陰影,最後轉到信義路時,想著只剩最後不到一公里,衝刺突圍一下,結果硬是被第二次更嚴重的抽筋擋回來。

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目標,還是帶著比我十五年前第一場台北馬拉松更快、並且破了個人紀錄的成績回家。

之後...

結束期中考台北馬後,我想似乎真的long run得再加個5公里,而BCAA對我似乎確有其效,需確實做補充,期待明年的東京馬拉松。



謝謝老婆幫我潤飾這篇網誌及過終點的照片。

四十六歲生日快樂 12/14


往下滑看下一篇

檢舉

我認為這個內容是
廣告
情色
侵權
其他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