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的路上,永遠學習當個初學者

運動賽事
發表於 2017/03/26 17,599 次點閱 2 人收藏 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此區為網友的心得交流平台,以下內容不代表運動筆記立場

每一次跑步都有一個目的,比賽也是,不見得是成績,當我跑到38公里,想起教練前一天傳來的訊息,「相信你會從這次42公里中內化一些以往不曾有的體驗,不再是拖完距離,你會發現體能在掌握之中。」如今每一步的確都證實了他所說的,隨著里程倒數,身體雖有感疲憊,但是是有信心跑完全程,「就用這樣的配速跑到最後吧!」我跟自己說,緊跟330的配速列車,最終跑出了3:28:29(晶片時間),沒想過能跑到這個地步呀。



遇到幾位朋友,他們對我近期的進展感到好奇,從台北半馬(1:35:10)、渣打半馬(1:33:47)、到萬金石全馬,好像一下子進步很多,但其實如果沒有照著教練的安排,我也很難達成這個目標,因為,心裡原本沒有預設跑到哪裡,台北半馬後,我們曾討論接下來的安排,不過印象中的結論是,「算了,順順跑就好,當作測試全馬的補給好了,不要太push。」結果跑完萬金石謎底揭曉,教練原來從台北半馬後就開始鋪梗,「因為我知道你的個性,與其安排一個不上不下的馬拉松,不如巧妙安排試試看。」


先說,這不是什麼吃了保證變強的萬靈丹課表(省去標註一天兩趟、輕快跑、NTC訓練、瑜珈),跟教練的合作超過一年的時間,我們不斷透過12-16週期循環,按照當下體能與所需要的訓練去規劃課表,期間如有安排賽事,教練則會再依賽事做專項訓練的調整,由於是個不太喜歡勉強自己的人,報的比賽也不是很多,一年選定1-2場馬拉松,期間穿插半馬或10K,有的做為測驗賽,有的只是單純想去旅行。


萬金石訓練週期


於是萬金石的訓練週期,在台北馬後調整一週就「默默地」開始進行(只是我沒發現),13週對全馬的準備或許不夠完整,也因此教練與我的溝通變得更加頻繁,他會視當週的狀況安排接下幾週的課表,以便掌握我體能恢復的時間點,做出即時的調整,但相對地,這也考驗我的執行,如果沒按照教練的建議,在訓練中超速太多,很有可能在測驗賽就跑不出來。


最明顯的例子是在第10週,那個週末長跑自我感覺良好,當下覺得很厲害、很順,沒想到疲勞在第12週來襲,那一週每天都覺得睡不飽,加上繁忙的工作,整個人負面能量爆發,「因為絕對強度不是那麼高,當下你可能覺得還好,但只要每個環節超過太多,往往後續疲勞和傷害就會一直出現。」回想教練當時的提醒,完全點出我的問題,「你不可能慢不下來,是你無法讓自己的身心放鬆。」



所幸,疲勞不是出現在賽事週,調整一週後,覺得還算狀況不錯地站在起跑線上,但心裡謹記著與教練的約定,「用5分速看看能跑多久,順勢而為,不過即便狀況再好、很輕鬆,到41公里前也不要超速。」事實再次證明,要乖乖聽教練的話,前面半程的確不太費力,但跑到最後1K要再快很難就是了,如果沒有照建議跑,前面超速或太慢,我想我也很難達成這個目標。



回顧從去年柏林馬後,覺得自己對跑步的心態改變許多,不再擔心跑得好不好,能健康的持續跑下去更重要,當我不再為比賽訓練,它才真正變成我的生活一部分,學習感受動作、好的跑感,體會教練提醒的要領,跑到多少似乎也變得沒那麼重要,因為是好是壞,都會有所成長,而對我來說,這個是很難被數據取代的。

往下滑看下一篇

檢舉

我認為這個內容是
廣告
情色
侵權
其他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