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馬,過去五年的追尋,未來十年的期許

運動賽事
發表於 2023/05/03 9,791 次點閱 1 人收藏 1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此區為網友的心得交流平台,以下內容不代表運動筆記立場

動心起念

第一次挑戰所謂的BQ (Boston Marathon Qualifying),是在2017的台北馬拉松,也是在那年,我拿下南橫馬拉松45公里組的總冠軍,算是我的運動生涯的一個小高潮,覺得想要再往另一個山峰邁進,波士頓馬拉松,由跑友傳說而來,他是所謂六大馬之一,也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的馬拉松,不靠運氣抽籤,靠實力去爭取報名資格,那年我四十七歲,報名資格需要跑進三個小時廿五分,最後我的成績是3:26多一點,失之交臂,再來幾年,工作家庭情緒種種因素,我的成績沒有再往前進步,報名資格卻往上提高了五分鐘,三個小時廿分的門檻遙不可及,然後是疫情。


達標

兩年前成功達標,除了成績進步,因為年齡跨越五十大關,門檻也降到原本四十五歲的三小時廿五分,波馬就算有達到資格報名,不見得可以順利報名成功,有限的名額下,以成績順序率取,額滿為止,往年的紀錄,大約需要比門檻成績再快三分鐘以上時間,才能被錄取,我在2020年的台北馬拉松,跑出了3:17的成績,超過報名門檻七分多鐘的時間,幾乎可以確定錄取,但那時疫情正炙,猶豫過後,不敢報名,次年(2021)再度參加台北馬拉松,想不到在五十歲大齡,跑出我的個人最佳成績3:13,取得波士頓馬拉松門票。

波士頓是跑者的殿堂,年輕時,想過要挑戰三小時內的成績,沒有及時付諸實行,就愈來愈不可能達成,波士頓馬拉松的門檻因年齡而設,滾動式的目標不再遙不可及。

好不容易達成的目標,三個月前開始為比賽準備,除了依照十二週的「課表」展開訓練,100天前也展開體重控制計畫,目標是降到68公斤以下,畢竟42公里的路程,多背一點重量都是很大的負擔。


啟程

以為會是轟轟烈烈的出征,其實並沒有,賽前工作上又是一陣亂流,有人事問題,有長久以來的定位問題,有國外上級主管來訪,情緒起伏,訓練課表達成率大約85%,質與量都不及要求,不過時間到了,the show must go on!


出發最後一天才開始打包,星期五晚上的飛機,當天並沒有請假,弄得心情有些忐忑不安,算是一個lesson learned,出發前妻子因為最靠近我,因為我的焦躁不安吃足了苦頭,連我自己的覺得自己好機車,情緒與理智卻無法同步。孩子週五數學課補習,我的機場接送九點到社區接我,出發前我跟兒子在電梯口遇見,不管青少年願不願意,我還是擁抱了他告別。
Image
飛往美國前,與孩子擁別 (需要抱抱的其實是爸爸啊)


單騎走天涯

出發上車,焦躁的心情稍稍平復,另一個令我擔心的是美國的轉機,為此我單騎輕裝,一週的行李收容到一只登機箱,外加一個背包,不另外check in行李,就怕行李掛出國際線在掛進國內線耽擱了時間,到來桃園機場,櫃檯人員再度跟我確認,建議的轉機時間為一個半小時,我有兩個小時的時間轉機,綽綽有餘,到達西雅圖機場,出乎意料的平順,海關略微嚴肅,但沒有刁難,順利出關,前往國內線的過程也有明確的指標,就算我掛行李也應該有很充裕的時間,之前同事說他都預留五個小時的時間轉機,可能是在洛杉磯或是紐約轉機的經驗,也許西雅圖機場比較不那麼忙碌緣故,下次可以考慮這條路線前往波士頓,比起在東岸紐約轉機,在此西岸轉機的另一個好處是,第一段只需要飛十個小時多,稍作休息再飛。


第一關,西雅圖轉機

從國際機場到阿拉斯加航空的N20登機門,算是過了第一關,紅眼班機從西雅圖飛到波士頓,餐點就一杯飲料一包小點心,睡不太著也是昏昏沈沈的過去,九點半起飛,五個小時多的航程,因為出發地與東岸有三個小時時差,波士頓落地時已經天亮,同事建議我搭Sliver line公車進市區,我在機場找地方買票,好心的大爺,問我說,看我一臉疑惑,需要幫忙嗎?還好美國還是有好人,剛好我又會一點英文,順利搭上機場到波士頓市區免費的接駁公車,小插曲是巴士上的大哥,行李箱貼著山富旅遊貼紙,顯然也是台灣來的,還沒到市區就跳下車,我以為我也該下車,我問了其他旅客,才知道是他下錯站,趕快把他叫回來,不然他們夫妻,恐怕也是要有一番額外的小冒險。
Image
西雅圖機場,標示清楚,順利找到前往N Gate的接駁車,安心一大半


第二關,機場到飯店

公車在South Station停車,Google Map顯示步行到下榻旅店約12分鐘,途經中國城,看起來很像在國父紀念館附近呢,中國城有台灣國旗,中文字多是繁體,顯然是台灣勢力。終於辦理入住Hi Boston,住進八人一間的男生宿舍,當然沒有很高的期望,但人的適應性是很強的,大學不也住在宿舍?一開始的不習慣,到後來的日常。住在這家旅店,除了成本考慮,也在於地點,距離波馬終點,也是早上集合出發乘車地點,都在步行距離之內。
Image
傳說中的China Town,有熟悉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心情更加篤定


賽前報到

同事前一天就到了波士頓,星期六我到達宿舍時,他正參加五公里的比賽,當作是星期一馬拉松的熱身,入住稍事休息,跟他會合,我們相約前往Expo報到兼採買,愛迪達的服飾,也沒有特別了不起,了不起的是衣服上烙印的獨角獸,我名字中有個「麟」字,中國的麒麟,英文也是unicorn,令我對波士頓馬拉松有了更不同的連結,但我很克制的只買了一件120美金的外套,其他都是代購或者是禮物,一不小心結帳也高達七百多美金,換算台幣超過兩萬,朋友說,這樣是很節制的,其實,這些也是想要,我難道缺一件運動外套?我缺的是一種儀式感,或者也可以說是虛榮感,有錯嗎?食物如果只是要吃飽,不用珍炊,文字只是要傳遞知識,不需要文學,衣物只是要保暖,不需要設計師,房子只為了遮風避雨,不需要裝潢,而我只是買一件印有獨角獸的外套,也就不需要那麼多大理由。
Image
原本擔心年紀一把還要住背包客棧,後來發現其實也挺多長輩


Expo

逛完馬拉松博覽會,跟同事一同午餐,遵循肝醣超捕的原則,選了間義大利餐廳,餐廳點餐,我一向有些障礙,國外的障礙門檻更高,而美國的小費文化,簡直讓我癱瘓,餐廳的菜單,以義大利文命名,我只認識瑪格麗特比薩,跟著同事隨便點了一個我叫不出名字的麵,剩下由他們加點了兩張比薩,說我不在乎吃的,不如說我不願意為了進食大費周章,凡是要排隊名店,我都興趣缺缺,點餐若有套餐,是我的首選,說穿了就是懶。
Image
賽前一天,Boylston路上,波士頓圖書館外的終點線,天氣很好


同場加演紅襪隊登場

下午跟同事去看波士頓紅襪隊比賽,我對棒球的興趣其實不大,抱著朝聖的態度進到紅襪主場芬威球場觀賽,波士頓跟台北,正好差距12個小時,看球時正是台灣睡得正熟的凌晨時間,大概也是生理時鐘導致核心體溫下降,當地觀眾穿短袖觀戰,我穿著羽絨衣還在發抖,當日剛好台灣球員張育成出賽,剛加入紅襪隊仍未有安打紀錄,當天轟出一支全壘打,外加兩分打點的安打,防守游擊位置,接殺平飛球,最後紅襪也贏得了比賽,不然時差一定會讓我睡著,其實張育成轟出全壘打時,我沒有發現是他,因為每個人都穿著42號球衣,是為了紀念第一位黑人加入美國職棒,自此42號球衣只在這天出現,美國人也在乎儀式感,見證張育成安打開張,紅襪贏得比賽,也滿足了我看熱鬧的心情。ㄏ
Image
芬威球場,紅襪主場勝來訪天使


Charles River河濱賽前暖身跑

星期天,比賽的前一天沒有特別安排行程,在心情與身體都盡量休息放鬆,長途飛行,讓髖關節、下背部都很僵硬,跑友建議輕鬆跑,於是早上我就跑到傳說中的查爾斯河畔,每種運動都有固定的身材,跑者的特點是精瘦修長,比賽前一天跑在波士頓街頭,感覺整個城市都是馬拉松選手,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共同的是個個跑姿輕盈、身材勻稱,跑完五公里之後,彷彿一掃前一天的時差疲憊,在清涼的空氣中甦醒了過來。
Image
賽前一天早上,查爾斯河畔暖身跑,詩意盎然


比賽日

波士頓天氣已測不準著名,前幾天的預報,差距很大,一會說有雨,一會說多雲,比賽當天,預報中午時間會下雨,早上出門時,我武裝了起來,戰袍是短褲、背心,外面搭上了長褲、刷毛長袖上衣,最後再套上斗篷式雨衣,原本以為足夠保暖,這次的經驗是,下次可以再帶個暖暖包,騎車用的鞋套,防止跑鞋還沒出發就濕了,一同參賽的同事帶了減易地墊,在起跑點出發前,可以躲在帳篷裡避寒等待起跑。
Image
賽前防寒措施嚴陣以待


放鴿子

星期一早上鬧鐘調五點起床,停留在台灣的生理時鐘,三點多就叫我起床,怕吵到室友,我撐到四點多才起身,盥洗整裝,六點多出發前往寄物處,冷得很,等到同事後,前往寄物處,沒有排隊,再往搭車處,需要排隊進場,排隊如廁,排隊上車,從集合地點,差不多也是馬拉松終點出發,一個小時左右的車程,接下來要花三個多小時跑回來,起點是一個小鎮,非常不起眼的地方,整個波士頓馬拉松跟我的想像有很大的差距,可能我用台北馬拉松來聯想,都在城市之間穿梭,波馬就是把選手從市區載到郊外放生的概念,靠著自己的力量,跑回到原點,連坐車的覺得遙遠的距離,還好的是車上至少是溫暖的,一下車,迎面撲來的冷風,來自亞熱帶台灣的我,只覺得寒風刺骨,選手們魚貫入場,想想要容納三萬名選手,需要的空間也不小,據說動用到的志工將近一萬名,可謂是勞師動眾的龐大,幾天之內,這場賽事帶給波士頓的經濟效益,則高達兩億美金。
Image
出發前寄物,波士頓地區出動的校車應該有好幾百輛吧


摩拳擦掌等待出發

集結地點搭建起了幾個大帳篷,選手不需要指引,自然都湧進避寒,同事有備而來,取出台灣買的塑膠地墊,鋪陳了開來,比起外面的空氣,帳篷內好多了,而我準備的斗篷式雨衣也發揮了大功用,我把雙收從袖子抽進身體間,又更溫暖了一些,從身邊其他選手,又學到幾招可以參考,第一招是暖暖包!在台灣我自己很少用,老婆、孩子冬季必備,出發前倒沒想到,第二個可以參考的技巧,靈感來自幾個選手用塑膠袋把雙腳包起來,因為地上青草地上的露水,足以濕了鞋襪,雖然後來跑起來,大家的腳都因為雨水濕透,但出發前維持雙腳乾燥,對身心的幫助都很大,歸納起來出發前的保暖措施,出發後可能都需要丟掉,因此以二手、廉價品為宜。


補給策略

根據這次的經驗,紀錄一下賽前的準備,作為自己往後參賽的參考,賽前首重保暖防潮,可以準備的項目如下:
*保暖上衣。
*長褲,寬鬆為宜,方便脫掉,具有保暖防風防水效果尤佳。
*薄風衣,前開式,出發前太冷先穿著,但得要可以打開秀出號碼布。
*保暖手套,另外可以外加手扒雞手套,防水用。
*斗篷式雨衣,不透明,除了擋風保暖,搭配寬口瓶,更可以變成行動廁所。
*寬口瓶,留下果汁飲料瓶即可,行動廁所裝備之一。
*機車用鞋套。
*地墊,薄型,大型塑膠袋也可以,可以大一點,以便容納幾位同伴。
*暖暖包。

比賽能量補給備忘:
- 能量膠,這次塞在褲腰上小口袋,竟差點掏不出來,下次考慮穿緊身褲另外搭腰帶,容納補給品。
- BCCA錠狀不容易拿取,下次分裝在小夾鏈袋,用嘴咬開來食用。
- 自製膠囊鹽錠,買空的膠囊,倒進食鹽,定時攝取,防止抽筋,可以跟BCCA裝在小包裝,同時食用。
- 咖啡膠囊或者膠狀口服,除了提神,可望中和能量膠的黏膩感。


鳴槍起跑

我們大約快要九點鐘到達出發點,出發前,下起雨來,前人的經驗很準,就是波士頓的天氣預報不準,我的號碼布是白色的wave 2,用顏色分批次是很聰明的做法,下雨天要跨出帳篷,需要一點勇氣,九點四十分以後,我們允許進入前往起跑點的界線,通過檢查點,還要再往前走將近一公里的時間,多數人也沒有機會暖身跑,我在帳篷區先脫了長褲,最後快到達起跑點,有最後一個廁所,我在這裡脫了刷毛長袖,留下斗篷式雨衣,進到corral 4,就是第二批的第四區,我不記得有沒有出發槍聲,人群順順地往前出發,通過起點,我倒是有記得按下碼表。
Image
鏡頭前的強顏歡笑

設定目標

我設定3:15的目標,一方面是設定高目標,另一方面是因為我的手錶是「快樂錶」,哩程會多算,比方這次42.2公里的路程,她就算成了42.8左右,其實我心中的目標是跑進三個小時又廿分鐘,這也是臨時決定的,在台灣我還沒有認真設想目標,這次訓練並不算太扎實,原本想順順跑就好,享受一下世界級的賽道,不知道哪根筋接上,我回去看2022年底的台北馬拉松成績,三個小時廿七分,是保住了台北馬三個半小時的免抽籤門檻,但距離波馬還有段距離,我的波馬報名成績是三個小時廿五分鐘,去年跟今年都是全額錄取,但往年是需要跑得比報名資格再快個三、五分鐘,才能確保錄取,我這次若不認真跑,九月份報名之前,我還要再找個比賽達標才有機會回到波士頓,這是突如其來的覺悟,也是焦慮的來源,台灣的跑季已經結束,想要九月之前在台灣取得波馬資格,有兩大問題,第一是天氣太熱,難取得好成績,其次是,波馬認證的比賽,在這段期間恐怕是沒有,也許得去南半球,比如說澳洲的黃金海岸馬拉松,當然是出國的藉口,但執行上有困難。


有了目標,心情反而穩定,義無反顧往前衝就對了,設定三個小時十五分鐘的目標,當作高標,目標月亮,至少射到老鷹,我的老鷹就是三個小時廿十分鐘,通過終點前,我已經不看時間,心裡只想著,盡力去跑,不想要有遺憾,那種「要是我再多用力跑快一分鐘就好」的遺憾,通過終點時,成績正好落在3:19:58,我的雞皮疙瘩都掉了一地,我確實盡力了,已經不會有遺憾,我達標,不僅沒有遺憾,開心得很。


天人合一

天氣比預期濕冷,出發後我仍穿著台幣九十九元的斗篷雨衣,這真是我很正確的一項決定,來自熱帶地區,耐寒程度遠不及其他國家跑友,或者是因為我這一陣子控制體重,體脂下降?又或者長途跋涉,舟車勞頓,身體更加虛弱?因為沒有暖身,出發我採取保守的配速,因為下坡與天冷,我並不覺得心跳太激烈,週遭人潮擁擠,有趣的是,因為大家實力相當,並沒有太感覺被擋到的感覺,跟台灣參賽的經驗很不同,一出發,我就踢到前面選手口袋掉出來的東西,原本以為是能量膠之類的,但她彈跳的很激烈,還有喀噠喀噠的聲響,我踢到那剎那才驚覺,是AirPod的充電殼從拉鍊沒有拉上的腰包跳出來了,我沒法幫他,人潮太多,停下會造成自己以及其他跑者的危險,充電殼就只能陣亡一途,但我眼睜睜看著他口袋裡還有一台iPhone隱隱若現,不知道要不要上前提醒他拉上拉鍊,就這樣掙扎了三十秒,我選擇忽略,我想專注在當下的我們,唯一的目標就是比賽本身,其他的都其次了,整場比賽,我想那就是所謂的心流(flow),身體的痛苦與路旁的觀眾,週遭的環境,天人合一的感覺。


Kiss Me

前面的廿公里,我都以嘶吼回應路旁加油的群眾,我發現看似浪費力氣的舉動,其實幫自己打氣,我跟小朋友high five,彼此都得到鼓舞,高潮當然就是廿公里左右的衛斯理女子學校,還沒有跑到,視線範圍之外就傳來激烈歡呼聲,真的有人舉牌Kiss Me,熱情的程度,果然名不虛傳,如果不是為了成績,真的很可能會停下來,我原本是跑在跑道左側,因為女子學校學生在右側,我切換跑道,與人群擊掌而過,精神大振。
Image
參與比賽的不只是跑者,也是觀眾


暫停或繼續?

賽道上每英里一個水站,我都認真的補水,結果天氣濕冷,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竟然想上廁所,該忍住或者是停下來,在心中交戰,後來我選擇在其中一個廁所停下來,回想起來是一件正確的事情,減少一項身體不適的感覺,可以讓我更專注克服其他的不舒適,避免任何一個壓垮駱駝的稻草,稍事休息一分鐘左右,再度上路感覺體態更加輕盈,認為是很值得的暫停。


心碎坡

對於賽道,我沒有做太多的功課,我不知道起跑點在郊外,我只有隱約心碎坡的印象,我還以為有很多坡道,事情不清楚大多數路段都是下波,特別是前段,因次成績不太可能是所謂前慢後快的negative split,所謂的心碎坡,也是好幾段上下坡道的其中之一,沒有太誇張的爬升,坡度與長度都在可以容忍的範圍,旁邊老外超車而過,喃喃低語,我看了他一眼,what?原來他問我心碎坡是跑完了沒,我哪裡知道,不過我的左腿外側,IT Band隱隱作痛,令我感到不安,我總認為馬拉松比賽是從35公里開始的,心碎坡正好30幾公里處,原本我以為心碎坡就是因為上坡跑到令人心碎,原來背後還有一段故事,1936年一位名叫Jonny Kelly的選手,在此超越領先選手Tarzan Brown然後拍了他肩膀,沒想到就可激發了Mr. Brown的小宇宙,剩下的路程一路領先到終點,名叫Jerry Nason的記者形容伯朗先生的舉動,另凱力心碎了,從此,這個山坡就被稱作心碎坡(Heartbreak Hill),凱力當年雖然沒有奪冠,但卻因此留名青史,並不壞啊。
Image
令人心碎的不只是心碎坡,那臨近終點的大雨滂沱,也令人心碎啊


右轉再左轉,終點就在望

Image
進入市區,攝影機前的強顏歡笑


跑完心碎坡,又開始下坡,最難的路段已經結束,但我的左腳不舒適的狀況,還沒有結束,小心翼翼的前進,開始跟自己的對話,接下來就拼了,就算受傷,跑完再來煩惱,跑完坡路,進到市區,老天是怕我們太輕鬆,下了大雨,刮起陣風,總覺得路標很不明顯,但我見到了23 mile的路標,剩下不到五公里,IT Band反而不太痛,想要加速,心裡又有些害怕,直覺可以達標,剩下兩英里,我就不再看錶,剩下多少力氣,全部都吐出來就對了,沒有懸念,陶醉在Boylston直線加速道上,我張開雙臂,道路兩旁歡呼聲,沒有特定對象,我感覺自己就是第一名,痛苦、解脫、驕傲,沈浸在波士頓冷冽的空氣,彷彿漫步在雲端,跨越馬路上黃底粗體「Finish Line」,按下碼表,時間停在三個小時廿分零三秒,後來官方的晶片時間是3:19:58,如果BQ門檻不變的話,這成績可望保住明年波馬的門票。

Image
右轉再左轉,進到Boylston路,最後幾百公尺的直線加速路段,難忍呲牙裂嘴


賽後

Image
終點衝線,我閉眼沉浸在剎那的永恆時刻
Image
跑過的不只是前面的42.195公里,也是五年來上萬公里的累積里程

通過終點線,規劃良好的動線,繼續往前緩緩前進,開始有人給我們掛上完賽獎牌,領取物資,披上保暖鋁箔,接著走到原本寄物的公車,等著領寄物是整個動線的敗筆,不確定是不是因為工作人員的效率問題或是流程的問題,一群人擠在前面,等了很久才拿到東西,身體迅速的冷卻下來,不自主地發起抖,人群並沒有辦法排隊領取物資,看人先湊到前面,先喊出自己的號碼,就比較可以早些拿到物資,後來我把胸前的號碼布拆了下來,高舉過頭,工作人員看到微微點頭,我也不用跟別人比大小聲,因為溼冷,我拿到東西也沒力氣換上,只想快點走回去飯店沖熱水澡,走著走著,竟然開始跛腳,真不知道剛剛哪來的腎上腺素,還能夠在衝線時加速,現在走回飯店幾百公尺的路,感覺遙不可及。
Image
完賽波馬,我滿足,我驕傲


巧遇女子百傑候選人

走在路上一群跑者彼此恭賀,一個老外問我開心嗎?我說我很滿意自己的成績,問我哪裡來,我說台灣,聽過嗎?走在前面的亞洲女生顯然聽到「台灣」轉過頭來,原來也是跟我住同一家飯店的台灣人,走在我前面,顯然成績不俗,問了一下,跑出的成績是三小時十一分,她說是PB (Personal Best),我說這樣應該有台灣女子百傑(歷年以來前一百名最佳成績)了吧,她說三小時十一分是她的晶片時間(chip time),而百傑是以鳴槍時間(gun time),差了兩分鐘,剛好落出百傑名單之外,我問她跑齡多久,她說疫情開始才練的,兩、三年有這樣的成績,是很厲害的,百傑應該也是遲早的事情。
Image
Hi Boston前,與台灣女子百傑,美籍港裔大姊,中南美裔前職業跑者合影


背包客棧 Hi Boston

波士頓的物價,感覺比台灣貴了兩三倍之譜,波馬期間,一個床位也貴了一倍,住在背包客棧,費用跟飯店差了很多,當然舒適與隱私,就不能多求,共用的淋浴間,我被誤開了兩次,我也開了別人洗手間一次,而且是女生,不僅嚇到了對方,我自己也嚇得半死,要是被告,美國監獄的牢飯應該不太好吃。
Image
賽後開放廚房,有種人去樓空的冷清

有人說住在hostel很吃運氣,會有怎樣的室友,不是可以選擇的,但也是樂透,可以認識不同國籍背景的人。入住前幾天,背包客棧裡大概八成的房客都是來跑馬拉松的吧,許多人穿出各種年份的波馬衣服,露出會心的微笑,我的室友,四個跑者,一個亞裔兩天沒有跟我們打招呼,一個日裔巴西人,一個印度人,賽後跑者陸續搬出宿舍,我多留了幾天,搬進一個了退休的印度籍工程師,56歲,兼差當老師,花很多時間到處旅行,另一個葡萄牙人,19歲加入美軍,後來在美國創業定居,待了42年,從事建築業,前些年把公司賣了,退休搬去弗羅里達,住得不是太習慣,索性回去住在故鄉葡萄牙的海島,聽他形容,應該是一個群島,跨越歐洲與非洲。


Loney Planet

刻意多安排了幾天,想說千里迢迢來到波士頓,應該趁機遊覽參觀,三月份去荷蘭出差,當地書店剛好看到了旅遊書,於是買了一本Lonely Planet,計畫先研究一番,規劃路線,結果也懶得研究,稍微翻過,帶在身上,出發了。


記得第一次買Lonely Planet在澳洲,那年我從GE離開,公司與當時的萬泰銀行合併,當時一心想要待在外商,覺得過去銀行,不太適合我,於是我結束了九年的工作,領了一筆資遣費,我記得是廿幾個月,對當時的我,不小的一筆錢,不確定下一步是什麼,36歲的年紀,我按下職涯暫停鍵,小時候沒有機會出國唸書,趁著career break ,去國外待一陣子,算是一圓出國夢,當年已婚沒有小孩,一個人在國外,非常想念台灣,體會到出遊的目的是為了回家,為什麼是澳洲呢?當時也想過美國、加拿大,因為季節正好是冬季,想說就是夏季的南半球吧,剛好GE香港同事在南澳讀書,介紹我給當地的Home Stay,我就出發了,因為年紀太大,無法以Working Holiday成行,就找個當地的語言學校,算是一個目標,其實我覺得大可以就去流浪,體驗當地生活可能更好,最後我還是考過了劍橋忘了什麼等級的商用英文認證,也算是稍稍有所收穫,最後的兩三週,就帶著那本Lonely Planet去了凱因斯、墨爾本、雪梨,也參加了一趟Kangle Island旅遊,去了Great Ocean Road,好久不曾回憶,當時真的是一場壯遊,並不是我的舒適區,我比較自在的反而是待在Adelaide圖書館的午後,我沒有料想到的是,南澳的夏季,氣溫高達四十幾度,免費的網路與冷氣,圖書館可以待上一個下午,那年2006,竟然已經是17年前的事情,Lonely Planet勾起了那段回憶。


後來在波士頓,我也沒有照表操課,賽後隔天,悠閒的吃過早餐,跟初認識住在同一家Hostel跑友,走了一趟傳說中的體育用品店,免費的給完賽獎牌刻上名字、成績,然後走到對面的波士頓圖書館,我覺得自己可以在這種地方待上一整天,與其旅遊,我更想在這裡生活一段期間,逛過了明信片般的圖書館,我拿出我的iPad,挑了靠窗座位,想像自己活在這個城市的風味。
Image
古蹟般的圖書館裡,自在上網、看書的市民

中餐看了Lonely Planet介紹附近的一家龍蝦店,腦海中想像波士頓龍蝦是一個連在一起的名詞,好像有義務要去捧場,結果同行新朋友對甲殼類過敏,去了一家希臘餐廳,出門在外,選擇餐廳我總是有些困難,加上小費文化,哪些地方該給小費,該給多少,點餐光是中文我都有選擇困難,英文菜單把門檻再往上拉高,只是為了填飽肚子,我有時寧可去超商採買,或是現成的食物,或是回去自行料理,Hostel的廚房總是香味飄逸。


下午先是送走了香港住在加州的朋友,看不出來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跑者,很有勸人持續運動的說服力,另外一個中南美裔的跑者,是退役的半馬選手,周遭高手雲集的氛圍,衝擊內心的小宇宙,好像自己的成績應該要繼續進步才行,都快忘了自己已經年過半百,還要這樣逼迫自己嗎?但是談論之間,我發現自己的成績,在這個年齡已經可以滿抽籤參加六大馬之一的芝加哥馬拉松,紐約馬拉松,3:14的qualifying時間,也並非遙不可及,跑友又釋出明年倫敦馬拉松的抽籤連結,原本六大馬並不在我的運動生涯規劃,突然之間,有了新的想法,所以說交朋友真的得小心。


波士頓巡禮之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

第二天過後,跑者陸續搬出了hostel,我也沒有很積極的去安排遊覽,一方面馬拉松後的身體還有時差的疲勞,另一方面,我待在hostel的餐廳也感到很自在,但身在這個歷史地位的城市,好像有義務要到處走走,第三天的行程決定去位於劍橋區的哈佛大學走走,畢竟MBA念過了好些case study多來自這裡,常常在書店看到的出版,是應該來朝聖的,結果我一下車,就在Coop書店卡住了,忍不住買了一本Strategy的書,另外買了穿上哈佛帽T的小熊送給兒子,為人父母,總有點希望自己孩子出人頭地的虛榮,書店裡面的紀念品,不乏有印上哈佛之母、哈佛之父、哈佛之祖母的紀念衫,有種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虛榮。
Image
上不了哈佛,就跟哈佛雕像合影

按照著旅遊書建議路線,踩了幾個點,在哈佛校園跟哈佛先生合照一張,逛了1932年成立的哈佛書店,在隔壁的超過六十年的漢堡店點了中餐,旅遊書上說他old school,沒有洗手間,只收現金,後來我用信用卡付款,證實老店有進步,而旅遊書需要更新了,哈佛書店看了一本書《Choose to Run》是2018年波士頓馬拉松女子組冠軍的自傳書,身為一個跑者,當然應該買來看看,受限行李空間,我買了Kindle電子書。
Image
還好哈佛書店不用考試就可以進門


趁著天黑前,我再往回坐車到MIT,麻省理工學院,又是一個美版台清交等級的學府,先是到小小的一家書店,也賣一些紀念品,不知道為什麼,總覺得有些被哈佛比了下去的感覺,也許是我的偏見,覺得哈佛比較有人文氣息,而MIT就典型的理工學院,花了幾塊美金進到MIT博物館,再晃到錯落的校園建築之間,覺得有些距離,沒有待太久,我就往飯店回去,結束一天。
Image
傳說中的麻省理工學院,沒有哈佛吸引我


臨別回眸

最後一天波士頓,時差慢慢適應當地,仍是睡睡醒醒,但可以躺到早上六點,同樣沒有特定行程,遲遲的吃早餐,遇見中南美裔的跑者Rigo,跟他道別,我就去盥洗打包,印度室友很好聊,讓我超過了11點的check out時間,到樓下還了房卡,寄放行李,我還沒想好要去哪了,跳上地鐵綠線,往市政府方向走,目的地是一家叫做The Point的餐廳,她並不在旅遊書上,而是那天在哈佛挑明信片時的一張照片,按圖索驥尋找的過程,好像拿著藏寶圖在找金銀島,雖然有時終點令人失望,有時則是喜出望外。
Image
The Point明信片上的古樸店家

找到The Point我有些猶豫,怕不小心踩到了雷,後來還是鼓起勇氣進門,沒有創意的點了漢堡薯條,外加給自己慶功的啤酒,跑完了馬拉松,我好像拿了一張垃圾食物的牌照,我其實不太確定國外買單的流程,於是我就跟店員說,我是外國人,初到貴寶地,你們是要怎樣付款呢?店員倒是很客氣,仔細解說:首先會給我帳單,我把信用卡給他授權,她把帳單再拿來給我,我在另一張單據上,填寫要給的小費,然後簽名,蓋上帳單,留在桌上即可,他還強調我也可以選擇不給小費,不過我還是入境隨俗填了個整數。
Image
昆西市場,成為我波士頓的臨別一瞥


中餐過後,時間有些尷尬,原本想要往北走,後來擔心時間不夠,錯過晚上的班機就不好了,於是就在附近逛逛,顯然整個市中心是個歷史遺跡,許多清朝時期就存在的店家,赫赫有名的昆西市場也就近在咫尺,可惜時間有限,不敢再逗留,小小遺憾,我想這樣也好,下次有理由再來,同事說他打算連續來個十年,我原本想世界這麼大,馬拉松比賽這麼多,後來想想,其實這也符合我的個性,燕麥早餐廿年如一日,日記ㄧ寫十幾年,每年都來到波士頓,我好像可以,也讓我有保持跑步成績的動力,只是十年後,我還可以爬上背包客棧的上舖嗎?


賦歸

提早回到飯店,領了行李,我往South Station搭車前往機場,司機是個黑人女性,大概是我這次波士頓最不友善的人,我沒有歧視黑人或女性的意思,我想她是累了,問她這是往機場的公車嗎?完全沒有回應,我看到公車上警語,請勿肢體碰觸司機,否則絕對起訴,也許這是他們態度不佳有恃無恐的理由吧,你咬我啊?


波士頓往紐約

到機場時間算是充裕,但美國TSA總是令我精神緊繃,多數時候覺得他們態度傲慢,我看到類似的警語,對海關人員連出言不遜都會被告,平心而論,他們也是保衛國家安全,只是這整個防恐措施,我想讓整個世界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一群人在大庭廣眾之下,扯腰帶、脫鞋子、掏出電腦、平板,一個個穿著襪子在不怎麼乾淨的地上走著,高舉雙手經過金屬掃瞄器,一不小心帶錯了東西,就被要求開箱,我怕賽前吃錯東西,特地從台灣帶去的桂格燕麥片當早餐,沒有吃完,想不到在回程被攔了下來,壓縮到極致的行李箱,開箱已經不容易,一旦打開,就像潘多拉的盒子,海關壓根沒法幫我復原,我還得在一旁地方,重新排列組合,每次經過海關總令我覺得毫無尊嚴,斯文掃地。


JFK機場

回去是從紐約JFK機場轉機,波士頓一個多小時就到了,距離長榮航空飛台北的班機還有兩個多小時,但是從國內線航廈要花多久到國際線航廈要多久呢?不知道為什麼,我這次反而沒有從台北飛來時轉機時那麼緊張,我想可能是因為反正都跑完了,要是錯過返航飛機,頂多就慢點回家,比賽結束心情真的是輕鬆了不少,下了飛機,我找到看板,長榮班機在第一航廈,比起西雅圖機場,感覺紐約JFK機場大得多,也複雜(紊亂)得多,我在機場隨便看到一個清潔人員,就問他第一航廈怎麼去,她人很熱心,但顯然英文比我還要困難,想想,在台灣也是有外勞,國語可也沒有一般人好啊,再往前問另一位穿制服的,她也很仔細地說明:先往前,再下手扶梯,走到外面,繼續往前,看到電梯,搭到第X層,轉搭AirTrain,她會到每一個航廈,其實我大約只聽到後面的AirTrain,就算是用中文,我也很難在腦中描繪出她所形容的立體路線圖,我相信往前面走會有路標,或者我再問其他人,應該不難,於是我說了謝謝離開,一個手扶梯壞了,我也不想等電梯,彷彿百轉千折,AirTrain不就在前方?一旁還有導引人員呢!她熱心的提供給每個經過的人指示,我想,太貼心了吧,走近聽她到底說什麼,什麼?我要求他重複一次,你說AirTrain暫停服務?這,美國最大的交通樞紐,AirTrain壞了?那,那我怎麼過去第一航廈?你往下走,繼續往前,到一號門出去,外面有接駁公車。我心中的自言自語:那不是我走過來的方向,為什麼要我走了這麼遠才告訴我AirTrain停駛?好吧,如果上天要我紐約一日遊,我也就照辦,心中不太緊張,走到一號門,穿紅外套的導引人員,很熱心,問我要去哪個航廈,叫我往前等下一班接駁車,其實只等了一會兒,因為心裡沒有個底,覺得等了很久,車上充滿迷惑焦躁的臉孔,一對夫妻當場吵了起來,看來是上錯了公車,詢問司機不得答案,司機只是要他們下車去問機場導引人員。


走過坑坑疤疤的路,還是到了第一航廈,指引仍舊不明顯,我差點闖進入境大門,然後才找到出境大廳,初次路經紐約,印象並不太好,老舊、紊亂、粗糙,空氣中瀰漫一股怪味。


找到第四登機門,看見熟悉的長榮地勤人員,我好似歷劫歸來,距離台灣,就只剩下15個多小時的飛行時間,台北從西雅圖轉機,感覺比較輕鬆,飛行時間比較平均拆分,紐約飛台北,挑戰著體能的極限似的,特別是在經濟艙裡,是個特別的練功房啊,回到台灣之後,下背部痛了兩個星期。
Image
旅行,終點永遠是回家


波馬,是我過去五年來的追尋,到了終點,又像是另外一段的起點,年過半百的心願,變成往後十年都能再度回到波士頓,意味著,我有責任維持良好體能。


波馬十年,是夢想,也是自我承諾。

往下滑看下一篇

檢舉

我認為這個內容是
廣告
情色
侵權
其他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