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北馬拉松個人最佳成績之50歲組BQ達標

運動賽事
發表於 2020/12/20 10,762 次點閱 4 人收藏 13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此區為網友的心得交流平台,以下內容不代表運動筆記立場

2017年首次挑戰BQ(波士頓馬拉松參賽資格),當年45-49歲組的參賽資格是3個小時25分,我以3個小時26分50秒的成績,失之交臂。當時許下隔年再度挑戰的心願,未料隔年參賽資格又提高了5分鐘,而我自己的生活也經歷一場翻天覆地的風暴,身心俱疲,無法如願。兩年後,疫情蔓延之際,捲土重來,總算取得馬拉松的生涯最佳成績(Personal Best),也跨越波馬50歲組的門檻。能否在2022年如願參賽,仍存在變數,其一,資格成績會不會再度上調;其二,屆時疫情是否穩定下來。無論如何,雖然晚了兩年,終究是實現了自己的承諾,可以心安的說better late than never,人生難免存在遺憾,欣慰趕在2020年底,把bucket list的項目,多槓掉了一條。

衝線

主辦單位在40公里路標處,設置了一個醒目的計時鐘,上面顯示3個小時07分,距離終點剩下兩公里,只要保持每公里5分鐘以內的均速, 就有機會在3個小時20分鐘以內完賽,不再有所保留,想哭的衝動湧上心頭,不確定是因為感動,或者是肌肉的哀號,距離夢想不到10分鐘,就放盡所有剩餘的力氣,讓自己力竭衝線吧!

夢的實現

這次比賽我設定的目標時間是3個小時25分鐘以內完賽,那是波士頓馬拉松50歲組去年的門檻,所謂的門檻只是報名資格,往年的經驗,要再少個幾分鐘才有機會報名成功,若是明年的參賽資格沒有提高,3個小時20分鐘以內完賽,就有很大的機會取得波士頓馬拉松的門票,把時間除以全程42.195公里,大約是每公里4分45秒的速度。

 沿途,沒有特意地去看經過的總時間,我專注在維持心跳不要過快,每一公里GPS手錶會出現均速的提示,大致注意有沒偏差太多,但我也不敢太過相信顯示的數值,我發現到手錶測出的距離跟實際距離存在誤差,這也是上次比賽的一個教訓,果然,最後我的手錶的誤差值超過了一公里。

 衝線後按下手上的碼表,時間停在3:17:20,比預期的還要好,我今年10月滿49歲,這次的台北馬拉松,我跑出了這輩子最好的馬拉松成績,之前最好的成績是15年前2005的台北馬拉松,當時是ING主辦,3:25:27,事隔多年,我老了15歲,成績卻進步了8分鐘,那我之前是在混什麼的呢?一般馬拉松選手的巔峰時期多在20多歲,頂多30多歲,照這種成績回推,我應該有機會在15年前跑出所謂的sub 3(三個小時跑完全程馬拉松),但這個理論永遠無法證實,年輕時,我一下單槓都拉不起來,現在我可以自信的拉超過10下,訓練就能有進步,即使年紀有難以超越的天花板,現在的潛能發揮到極致,仍有機會超越30歲的平凡,這次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都對了,於是就創造出所謂的PB,也達到了50歲組的BQ。

 訓練是唯一的秘笈

上次最接近BQ是2017的台北馬拉松,覺得訓練的也還不錯,可能是出差頻繁,有些影響。今年疫情原因,一月份最後一次出差,就再也沒有搭飛機,其實原本也沒有特別想要參賽今年的台北馬,因為雖然比賽只有一天,訓練卻是個把月的承諾,夏天訓練舊傷復發,更加心灰意懶。年初跑了一場渣打馬拉松,3:28的成績,剛好符合台北馬拉松免抽籤的資格,加上今年的路線不同往年,心想就用觀光的心情從不同的視角跑台北吧。

 雖然一開始用輕鬆的心情報名,一旦報名,就很難放過自己,個性使然,10月份開始密集的訓練,這次的訓練沿用年初渣打馬的課表,但是執行得更加扎實,12週的訓練課表,我很驕傲沒有漏掉一次訓練課程。以前看武俠小說的武功秘笈,覺得很想哪天也撿到一本,我現在不再相信武功祕笈,因為武功祕笈或訓練課表再好,成績還是取決於執行的程度,天賦不是我們可以決定的,但要達到天賦的頂端,則是我們可以努力的,與其仰賴武功秘笈,我比較相信訓練,也不見得是苦練,而是科學化的有效率的訓練。

 配速策略

這次的訓練課表,乃至於比賽,我都以心跳為主,速度為輔,比賽的過程中,我把碼錶的主畫面設定成心跳數值,每分鐘155上下的心跳為基底,一方面是我的速度體感不是很準,另一方面也是因為GPS手錶難免有誤差,於是這次我就緊盯著心跳來配速,前面30公里,我克制著行有餘力的感覺,踩住煞車,經驗告訴我們,真正的比賽是30公里甚至是35公里以後才開始的,最後的10公里,會不會撞牆、會不會「爆掉」,才是比賽的關鍵,有總普遍的說法是,前面每公里省下的10秒鐘,很可能會用後段的10分鐘來償還。

 回顧比賽,我的體感確實符合理想的三部曲:前段輕鬆、中段維持、後段加速的節奏,仔細看分段速度,意外的發現其實前、中、後的速度都頗為平均,大約都在每公里4:41左右,原來所謂後段的加速感覺,不過是在身體疲勞時,趕上平均速度罷了。

 比賽在開始之前就結束了

其實成績在比賽前一、兩個星期就大勢底定,那時候訓練的效果,是不是受傷,大致決定比賽的成績,我總覺得比賽還沒開始之前,就已經結束了,比賽就就只是把存下的支票兌現。當天的天氣,臨場的表現仍有影響,就好比買賣國外的股票,即使股票價格已經定了下來,仍會受到當天的匯率影響,影響的範圍,負責的說法就是人品決定的,不負責的說法就是運氣,顯然我要嘛是人品還可以,要嘛就是運氣不錯,比賽當天雖然不是我偏好的乾冷天氣,低溫、沒有日照,已經不能要求更多了。

 目標,不一定總是要達到

排隊領回寄放的物品時,聽到後面的大哥跟朋友聊起,他今年58歲,成績比我還好,3:15,我好奇的是,他年輕就開始跑呢?又或是這也是他的生涯新高,前一陣子聽到的新聞是,加拿大老先生,又創下世界紀錄,八十幾歲的樣子,我忘了他的成績,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他70歲還跑出sub 3的成績,我會想要追求這樣的成績嗎?前一陣子我嚷嚷著要從跑馬退休,我其實喜歡訓練的規律,難的是要在生活中排擠不同的優先次序,累的是舊傷難癒,想要一輩子都持續運動,值得追求的也許不是成績,而是體態、體能、健康,BQ不是目的,而是動力,在追求健康的路上,賦予一份璀璨,目的卻仍是健康,因追求成績而受傷,就不值得了;因為沒有達到目的地而懊惱,也不必要。說來容易,人在其中,總是迷失了方向。

 我喜歡李小龍的一句話:目標,不一定總是要達到,目標是用來幫助你瞄準方向(A goal is not always meant to be reached, it often serves simply as something to aim at.)。BQ達標,算是完成一項心願,接下來要瞄準哪裡呢?或許需要一些時間思考,此刻,就容我沈浸在達成目標的虛榮之中吧。

往下滑看下一篇

檢舉

我認為這個內容是
廣告
情色
侵權
其他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